文|韩晓育儿经(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这孩子窝火,就狠狠地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讲的就是坏情绪传染的过程和危害。
人不满的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是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情绪在传递过程中,如果主观上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那么最后受伤的一定是最无辜、最弱小的人,在社会中,这个人通常是穷困没有地位的人;而在家庭中,这个受伤害的人往往就是孩子。
▪ 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踢猫效应”中的‘踢猫’者?
在日常生活中,繁重的工作、琐碎的家务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四面八方的压力,让家长们承受了太多,谁都不能保证没有负面的情绪。面对这种负面情绪,很多家长都难以控制,但对于压力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妈妈在网上买了一条裙子,但是尺码有点小,想跟客服商量换一下,客服说可以换,但是因为是妈妈主观原因导致换货,卖家是不承担运费的。妈妈有点生气,她觉得,明明就是卖家的尺码不准才会穿着小,凭什么不付运费。于是和卖家吵了几句甚至拿出”差评“要挟,但是客服还是不承担运费,妈妈无奈自己付了运费。邮寄完快递回到家里,儿子在自己面前又蹦又跳,扰得她心烦意乱,刚才对客服的怒火‘蹭’一下子就上来了,她狠狠地踢了儿子一脚,还冲着儿子喊:要不是为了生你,我怎么可能身材走样,穿不下裙子呢?孩子很委屈一直‘呜呜’的哭,他不明白,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让妈妈这么生气。
客服没有错,按照程序处理问题,孩子也没有错,他甚至没有参与到妈妈买裙子的事情中来,错的是妈妈,不应该把对付运费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自身还没有独立,他们只能选择顺从父母,面对父母没有由来的责怪和训斥,孩子们“低头认错”了。但是在他们的心中,仍有着自己的想法。可孩子们的“顺从”却让父母慢慢就习惯了把他们当成“出气筒”,用来发泄所有无处发泄的负面情绪,而孩子在长时间的压迫下也会慢慢形成“逆反”的心理
▪ 家长的错误“示范”让孩子也变成了“踢猫”者
在父母身上发生了“踢猫事件”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这一“踢猫”动作。当他们受了父母的‘气’后,他们也难掩心中的怒火,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比自己还弱小的“猫”,或是等自己足够强大时,他们也开始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将自己的脚踢向身边的“猫”。
▪ 如何避免“踢猫效应”带来的的恶性循环
1.借助外力,从根本阻断“踢猫效应”的发生
在《爸爸去哪儿》中,Jasper发现爸爸有生气的“迹象”的时候,他就会特别冷静温柔的问陈小春:“你怎么了?”陈小春听到儿子问自己“怎么了”的时候,就反应过来,自己好像要发脾气了,孩子已经察觉到了,于是他就会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会生气,生气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但是生气的‘劲’过了以后,想一想刚才的事也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可能是外界的帮助。Jasper发现爸爸的情绪不好,就赶快帮助爸爸“调节”让爸爸冷静下来,从根本上就避免了“踢猫效应”。夫妻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当发现一方情绪变坏时,就温柔地提醒彼此,避免让孩子成为受害者。
2.正视“踢猫效应”的危害,时刻警示自己
父母都知道,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呢?原因就是在我们潜意识里,“负面情绪”和“踢猫效应”带给我们的危害是很遥远的事,不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和在公共场所贴“酒驾”的海报一样,时时刻刻提醒司机朋友们,酒驾的危害,从而减少酒驾的次数。
同样,如果在爆发“踢猫效应”前家长就看到孩子失落悲伤的样子,或许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建议家长可以在家里明显的地方贴上“提示语”在自己爆发之前看看,缓解内心的压力,避免伤害孩子。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我们不能让别人替我们承担坏情绪产生的后果,尤其作为家长就更不应该将外界给自己的坏情绪带到家里面,带给孩子。心情不好产生的“踢猫效应”不但不能让负面情绪消散,还会传播坏情绪,甚至是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破坏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
“踢猫效应”说白了就是一条恶性的情绪链,有的人发泄了不满,有的人承受了伤害,但却没有真正的受益者。发泄的快感一瞬间就没了,但是受伤的人的疤痕却永远都在,我们不能让孩子长大的同时,伤痕也跟着长大。所以,从拒绝“踢猫”开始,请关爱自己的孩子吧。
今日互动:你遇到过“踢猫效应”吗?你是情绪发泄着还是“猫”?你将如何引导孩子远离负面情绪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韩晓育儿经】,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