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作者:三清心理感悟 05-09阅读:1191次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早期的虐待对于大脑发育有长期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大脑受我们的早期经历塑造。虐待令我们的大脑适应冲突,但代价是深刻持续的伤痛,儿童虐待不是某种你可以克服的事情。如果我们想要解开这个暴力冲突循环,儿童虐待是一个我们必须了解和面对的事实。马丁.泰歇尔

每个人都想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因为这会让我们感觉到骄傲和自豪,然而,孩子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父母强烈的希望孩子成功,是因为父母想渴求从孩子们身上获得一种被承认的感觉,所以很多父母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他们是否比朋友的孩子更棒?是否比别人家的孩子看更多的书,他们在琴棋书画上,是不是比别的孩子学得更多?每一个父母都着急挖掘自己孩子的潜能,可是父母们忽略了这样给孩子们带来了压力和残酷的竞争,最后分数变成了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如果孩子有不同的见解,父母和老师会觉得只有听从家长的,才有出路,才有未来。慢慢那些不听父母的,不完全遵从父母的孩子,就会被贴上各种心理有病的标签。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等,对于更小的孩子来说,多动症,抽动症,就是这个焦虑家庭培养出的孩子的写照。很多人只看到外在的表现,没有人看到孩子经历了什么,没有人关注孩子内心感受,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只是学习,她能懂什么。当一个父母过度对孩子希望的时候,一定会出现急躁和拔苗助长的行为。

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恒河猴实验的文章,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是另一个实验版本。通过这篇文章,结合文中的实验,看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有价值的经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因为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超过九成,所以经常用来做实验。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比较行为学主任斯蒂芬索米做的恒河猴实验。

索米发现两种性格的恒河猴总是处于困境当中,紧张焦虑的猴子总是很恐惧,内向和忧虑,即使在其他猴子都在游戏和探索的情境中。另一种猴子总是非常好斗,他们总是惹是生非。以至于其他猴子都回避他们,躲开它们或杀掉他们。

紧张的猴子(六个月大)会在实验情况下比四岁的猴子喝更多的酒,好斗的猴子也会喝更多,但他们会喝到昏迷,而紧张的猴子只会为了冷静下来才喝。

经常焦虑的雌性猴子与其他猴子相处得并不愉快,所以他们在生产时缺乏其他猴子的支持。而且有很高的概率忽视和虐待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一些情况下,教育的母亲可以提供绝大多数需要的保护,另一方面好斗的母亲不能提供任何社会优势,他们对后代相当苛刻,时常踢打撕咬他们,如果他们的后代们在婴儿期幸存下来,他们通常也不让幼猴与其他同辈做朋友。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索米同时做了两个实验。

一,没有母亲照顾,只有小伙伴依偎,小猴子会长成什么样?

这些小猴子一出生就被从母亲身边带走,跟同龄的其他小猴一起长到6个月婴儿阶段结束,然后回归猴群。这些被同伴养大的猴子,对同伴们有着极强的依恋感。可是,由于幼年时不成熟的同伴们无法及时地安抚,导致了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安全依恋。比如它们更容易冲动,更容易落到猴群等级里的底部,被同伴养大的母猴,长大后更疏于照料亲生孩子。

,天生的有问题基因的劣势猴,如果遇到了特别有爱的母亲,又会怎样?

高反应猴和另外一些普通小猴一起,在出生4天内就被带离生母交给养母。养母又分两种:正常养母,特别有爱的养母。和养母一起度过6个月婴儿期后,这些小猴子同样回归猴群。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正常养母养大,还是被特别有爱的养母养大,普通小猴都成长得差不多,跟其他被生母养大的猴子一样正常。被正常养母养大的高反应猴更容易恐惧,不愿探索新环境。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被特别有爱的养母养大的高反应猴,它们比普通猴子还要低反应!它们更乐于探索,在断奶阶段也过渡得更平顺。它们与养母之间的依恋,属于超级安全的依恋。来自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爱,完全能克服先天的基因缺陷,把看似劣势的基因转换为优势。索米还发现,所有母猴都继承了养母的养育风格,她怎么长大,就会怎么养育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1、我们从这个实验,我们就能够理解很多父母的行为,如果一个父母在被忽视,冷漠的家庭长大,她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越是心理有问题的妈妈,越会对孩子要求苛刻。因为她是在严格家庭下长大的,在一个没有爱家庭长大的妈妈,她对孩子也付不出真正的爱,更多的时候是控制。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就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我们也会理解自己的此刻,而不会陷入到自责和羞耻感。

2、很多青春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人都会归结到只是青春期的问题。从这个实验我们知道,青春期很多成瘾行为,包括网瘾,酒瘾,很多神经症,包括自残的,都是孩子早期心理创伤的结果。如果一个孩子早期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那么一个孩子即使在青春期或者以后成年的岁月中,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会安全度过。所以在我做心理咨询中,我总是通过回溯来疗愈过去的创伤,因为每一个创伤,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回路,我们改变了对创伤的态度,那个大脑回路就不再重复原来的模式。所以很多孩子很容易回到自己自伤的模式,他总是与自己苦难的童年链接,因为尽管苦难,可是那种模式是安全的。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很多人容易给孩子贴上一个有心理问题的标签儿,可是没人愿意看到背后在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靠药物治疗,不能根治的原因。在我做咨询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当孩子在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的时候,孩子很诡异的一笑。父母就来问我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我的解释就是孩子终于能给自己贴上一个病理标签,孩子终于可以放松的歇歇了,或者说孩子此刻终于可以做回自己了。否则没有理由做回自己,因为是学生就要考学,自己作为学生,没有理由不考学,现在理由充分,我终于允许我自己懈怠了。

3、每个人都看疾病给一个人带来的坏处,没有人看到它带来的好处。在我做咨询中,遇到几个肥胖的女孩儿,她们怎么减肥也减不下去,最后到我这里来做心理咨询。通过咨询中,我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她们早期都要过被骚扰的经历,或者是早期恋爱经历,在这种恋爱经历中,自己受过伤或受过耻辱。所以在潜意识里面,她希望自己非常胖,因为我这个样子就没有人喜欢我了,我就有安全感了。否则我很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也受不了别人的诱惑,我肥胖是因为我让别人讨厌我。所以我们要知道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否则外表的减肥是没有价值的。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有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会快速地甩掉一种病症,然后添上一种新病。这些人是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的老手,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添加病症。如果我们拿心理治疗的书籍给他们看,无疑是让他们了解了更多他们还未曾体验的病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他选择这一病症的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和获取优越感的目的的一致性。

有的心理学家说,看见即疗愈,我相信这句话,可是这句话不完整,因为我们看见,或者说我们知道,与我们做到还是有个距离。就像我们做一道菜,我们看了菜谱知道怎么炒菜,可是我们也需要反复练习,最后我们才能炒出一道美味的菜肴。我们想改变一个认知也是如此,没有什么是那么简单的,当我们知道他是复杂的时候,我们很可能突破。当我们认为是简单的时候,我们做不成,我们才会绝望。所以允许自己焦虑、恐惧、失败,才是和解的开始。

三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老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心中,没有谁是不正常的,没有谁是病的,心变世界就变。三清老师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欢老师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私信我。(欢迎心理咨询师合作和投稿)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发生在童年的创伤,只有这样才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