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理应该让孩子自己体悟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说,他不想去上学了。你会怎么办?
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现在吃不了上学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还是大发雷霆地对他吼,如果他不去上学,就把他赶出家门?
可以断言的是,不管你用哪种方法,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父母对孩子讲道理,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是无法体会的。
2018年有一位泰国妈妈,她在面对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绪时,想了一个办法。
她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你可以选择不上学,但是必须去工作,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
于是妈妈把小男孩带到街上,要求他去收集塑料品和易拉罐,按照市场价格跟爸爸妈妈换取生活费。
开始的时候小男孩还挺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喊累了。
但是妈妈仍然坚持带着他走了3.5公里,捡了一小袋空瓶子,换了2泰铢。
捡瓶子的过程中,小男孩提出了想吃冰淇淋和燕麦的要求,都因为自己卖瓶子换的钱不够而被妈妈拒绝了。
工作结束后,儿子疲倦得走不动路,央求妈妈搭车回家,但俩人捡的矿泉水瓶换到的钱,远远不够车钱。
妈妈看着儿子疲惫的样子,为了教育他,还是狠心带着儿子一起步行返家。
最后,妈妈问男孩:现在,你想上学还是工作?
小男孩回答:我想上学。
整个过程,这位泰国妈妈没讲一句大道理,可是教育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真正的有效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去看见,去体会,他才会理解,继而悟出道理。
2
讲道理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
一天,爸爸准备带孩子和朋友吃午餐。餐厅已经订好了,爸爸也不喜欢迟到。可临出门时,孩子突然说,“我想吃个油桃。”
虽然着急,爸爸还是允许了孩子的要求。
好不容易等他吃完,孩子又平静地宣布,“我还想再吃一个。”
再吃一个?天知道爸爸有多焦灼、生气、不满、无可奈何……可他不想破坏大家吃午餐的心情,所以还是勉强同意了。
终于,第二个油桃也吃完了。这时,孩子问道,“再来一个好吗?”
故事讲到这里,爸爸像大部分家长一样暴怒,然后迎接他的自然是孩子的大哭,场面的失控,迟到的午餐,这一切都让爸爸焦头烂额。
他很想恶狠狠地教育一下孩子,这时,他想起了对孩子的爱。于是他努力平静地说,“好吧,再吃一个油桃。安心吃,多长时间都可以。”
最后,你猜孩子会一直这样没完没了下去吗?事实上,第三个油桃只咬了一口,他就说:“我们走吧。”
是的,爸爸用对孩子的爱换来了和平收场,也换来了和孩子好好沟通的基础,我想,当午餐结束后,或是晚上睡觉前,爸爸再跟孩子谈谈关于吃油桃的事,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当我们试着理解孩子,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理解他的局限性时,我们会发现,面对孩子的问题,讲道理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无条件爱着,他们会更愿意静下来听我们说,不是吗?
我们要的不是孩子某一次的屈从,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同规则及其背后的深意。唯有这样的认同,才能让孩子真正自律。
3
真正的教育是不教育
钱学森—我国的“原子弹之父”,他极少当面跟孩子说要努力学习,甚至给孩子辅导数学习题的时间也没有,可是他的两个孩子却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称,由于遇上十年动乱,恢复高考时他已经快30岁了,外语都还给了老师,他没有把握是否能考上。
但他想到父亲钱学森永远都在学习,即便身处困境,甚至被美国政府软禁监视,也要躲在卫生间里读书写论文,他也以父亲为榜样,发奋学习,终于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
他和妹妹二人,从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为自己谋好处。凭着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一个成为计算机教授,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用行动的方式让孩子看见、感受,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关于这点,心理学家李雪的一段文字总结得特别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过程。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去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
想盯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去拿起本书享受阅读。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下楼去跑两圈。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嘴上功夫,而是身体力行,只有你的行为符合道理,孩子才会真的明白道理。
4
不讲道理不是不讲理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这句话也适合放在教育上:如果没有确切把握好孩子的心理动机,再好的建议和道理也是毫无价值。
但是,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和孩子讲道理,而是强调讲道理的时机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够事半功倍。
1、有些道理根本不需要讲
孩子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有生命危险的、会致病的、不懂得公共规则、不懂得爱护公物等;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己纠正的,比如如何适应环境、生活、挫折等,对于这样的“错误”,父母不应该止步于“讲道理”,而是要让孩子体验代价。
孩子在学走的时候,放手让他不断跌倒,再不断爬起,然后他就学会了走路;
孩子学洗碗的时候,放手让他摔碎几个碗,再加以指导,然后他就学会了洗碗;
孩子淘气的时候,放手让他闯几个小祸,付出代价,然后他就学会了谨慎;
孩子上学时,让他自己解答习题,不断演练,不断更改,然后他就学会了思考。
类似这样的道理,家长足可以少说多做,顺着孩子的好奇、倾听孩子的意见,在可控范围内先让孩子体验代价、吸取教训,这时候再讲道理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2、讲道理要找准时机
话说:“打仗要讲究战机,播种要讲究时机”,凡事都要讲究时机,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有哲理的学问,即使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发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一般来说,早上出门时和一起吃饭时不适合给孩子讲道理,因为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情和食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情绪都不太好时,也不适合讲道理。这种时候讲道理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正面冲突,甚至会引发不可挽回的悲剧,就像前段时间17岁男孩跳桥事件。
因此,只有抓住教育孩子的优佳时机,家长说的道理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
3、“不讲道理”不是“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要求孩子对自己完全服从,一旦孩子犯错,他们也很直接,就是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应邀去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便把一只公鸡放在讲台上,接着又掏出一把米撒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让公鸡吃米,可是公鸡却只叫不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活不吃。
很多家长,就是用这种不讲理的方式要求孩子、强迫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要么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要么让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