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对于孩子就是个“祸害”
国家卫健委,日前公布相关调查结果称,目前我国低年龄段近视问题比较突出。
同时提示,6岁以下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和电脑,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
周末去孩子奶奶家时,常被先生取笑:“盯着电视不动窝儿,都看傻了吧!”
孩子奶奶家的电视近乎于24小时开机的状态,而我们家没电视,也没有iPad——曾经有过,但为了儿子,全“清零”了。
儿子跟着老人生活时,养成了看电视、玩游戏的习惯;
也曾提醒长辈们,孩子在时尽量少看电视,结果被怒怼:“我们都看一辈子电视了,不让看——不行!”
我们只好周末尽量带老人外出游玩,避免孩子周末跟着奶奶在家看电视。
深入研究人类智力和创造力的著名作家,约瑟夫·切尔顿·皮尔斯的立场和教育心理学家,简·希利博士的建议:儿童在8岁之前要禁止看电子产品,以便建立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
电子产品抢占了孩子原本用于身体运动、互动沟通的感官,导致孩子想象力匮乏、语言发展迟缓;
想象力的发育需要在充分调动感官,在运动玩耍、人际关系互动中操练习得。
我们曾一度认为儿子有 “自闭症”,后来又怀疑儿子有“多动症”;
儿子的老师们,在教育儿子时也是苦不堪言,儿子的表现让我们高度紧张,接近崩溃;
我们甚至带儿子去医院查微量元素,以求得儿子不良行为的元凶,而真正挽救儿子的是大量的运动和人际互动。
我们带孩子做大量的运动与同龄人玩耍,痛痛快快的流汗。
为匹配精力旺盛的孩子的运动量,父母真要有个好体力才行。
这时候,就要考验爸爸们的陪伴力了,首位拥有非裔血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父亲节前夕说:“父爱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
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不会有男子汉
虽然女孩的运动需求量没有男孩大,但孩子们都是需要运动调动感官去学习的,坐在教室里面听老师讲授,不如亲自动手做个实验。
生理学上,在小学阶段,男生在读、写能力的发育上要晚于女生很多。
戴安娜·麦吉尼斯博士曾指出:明明知道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却不予考虑,结果我们的教育是利少弊多。
男孩实际上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却被断言有病、被贴标签。
男孩倾向于运动型学习,用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法;
女孩听倾向于听觉型学习,用文字和语言类的学习方式。
学校中的“纪律问题”,源于老师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抑制孩子们的身体活动。
学校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整齐划一的动作。
《拯救男孩》书中,揭示了男孩面临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制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
其中,危害最强烈的是教育危机;
男孩喜爱冒险、挑战、打闹、跑跳……,这些行为都与男孩体内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当男孩体内的神经元催促他去奔跑、去跳跃、去喊叫时,他却被要求坐正、闭嘴、手放桌上、认真听讲。
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容易对单调的知识灌输感到厌烦,而对于亲自动手实验感到兴致勃勃;
小学的科学课、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就更受学生们欢迎。
而升入中学后,男生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会更优异,因为有实验课啊!
儿子二年级时,学校组织远足——过马路,去学校对面的博物馆。
这次远足活动被家长们吐槽——太“远”了!
先生和儿子是校友,先生回忆自己小学二年级时的远足活动,是去五公里外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五百米和五千米的反差萌,只能靠家长帮孩子补齐了。
曾以“开眼界”为目的,带儿子参加八中少年班的初选。
意外了解到:少年班每周5节体育课,其中有一个下午的校外自然体育课(3课时),内容包含11公里远足、1000米游泳、冒雨爬山、集体划船、8米跳板等活动。
原以为少年班里多是“脑力运动达人”,不想人家也是“体力运动达人”。
家长需要花钱给孩子找玩伴、买流汗
孩子想踢足球,家长得给他报个少儿足球俱乐部;
孩子想打篮球,家长得给他买几节篮球课;
孩子想玩乒乓球,家长得满世界给他约球友;
孩子想冒险,家长得买年卡送他去“童子军”训练营;
学校严禁学生跑奔跑,甚至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孩子想要登高爬梯,家长得给他找攀岩俱乐部;
滑冰场要买卡、滑板公园要买卡、游泳馆要买卡……;
总之,想让孩子运动流汗,家长就得花钱外面买!
细思中国足球为什么差——学校忌惮安全问题不允许学生踢球,孩子们从小就被要求做“木头人”,国足的后备人才从哪里来,家长们掏钱报的足球课外班里吗?!
曾给刚生了宝宝的发小算了一笔账:每年花在给儿子找玩伴、买流汗的费用要在五位数上。
放眼户外少见小孩——不是被关进课外辅导班,就是被关在家里刷题,偶尔见一个,那也是行色匆匆的赶去运动俱乐部训练,小区里根本就找不到玩伴,只能去课外班里结识。
小时候,一个沙子堆就能引来数十几个孩子,跑上跑下、打闹、喊叫,全身每个细胞都被唤活,汗气蒸腾跳跃;
回首时,那群野孩子,多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
我们没上过一天课外班,没在找玩伴、流汗这些事儿上花过一分钱,那群野孩子的童年却比现在的孩子快乐、幸福多了,真是要感谢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时代啊!
朋友们小聚,各家的孩子们坐在沙发里玩手机,儿子一个人在门口挖土、抠泥、找蚂蚁,玩的不亦乐乎,满脸留泥汤儿……;
我嗔怪,先生安慰:“挺好的,不玩个土、和个泥,那还叫童年!”
现在养孩子做父母,可比我们的父母们要更具挑战性,难怪儿子说:我长大可不要孩子,做父母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