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意识。简化了就是,做正确的事儿,然后“静待花开“。从道法器术的层面来解释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道”都是最重要的。
“道“就是心态,意识,“法”才轮到理念。到了术,才说什么资源,怎么执行。道都没有摆正,何从谈术?启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买一件衣服,买了就能穿。所以我们总能看到身边或网上各种教育失败案例:教育是一个时间-金钱-家长体力智慧的多重消耗,不像买了衣服不合适一个淘宝差评就解决了。
年时已过。失去不会再来的唯一一件东西就是时间。
而无论语感,乐感,数感,肢体平衡运动能力等等等任何一种和本能感知有关的启蒙工作,都是和敏感期密切相关的。过了敏感期,事倍功半,甚至投入大量时间一无所获。
我从07年在国内开始科普语感启蒙,开学布讲,在一线接触家长已经8年了,见得最多的就是扁鹊就医蔡恒侯型,她们也不是不知道启蒙理念(毕竟早期教育、敏感期、语感,这些理念已经推广很久了),但总有各种理由:
3岁前:会母语乱入的,晚一点
入学前:在学拼音,会混乱的
6岁入学:一二年级适应期,学校都忙不过来
3年级:学校已经开英语了,先观察下学校表现怎样
到了高年级学校知识量上来了,才发现孩子根本是听天书看鸡肠,对英语一点概念都没有。连个big都要注音一个“逼格“才读得出来。 这时候一夜间家长发飙了,开始到处寻医问药好大夫。
最典型的是去年3月我的公开课后,一个家长加我好友咨询:孩子10岁,学校英语已经明显感觉到吃力,怎么启蒙。虽然公开课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方法和资源,但我还是重新和她讲解了大龄孩子的补救方法和相应资源,聊了将近3个多小时。再碰到她是半年后10月了,她问:孩子11岁,怎么启蒙。我打开QQ聊天记录,截图给她,告诉她我已经详细解答过了,请问执行下来遇到什么状况和问题。
她幽幽地说: 忙,忘了… …
忘了忘了了了了了(回音)
“没忘吃饭睡觉啊?好好滴活到了今天啊?“
于是我低头默默地拉黑了朋友圈。这种家长我见得太~多~了~
人的天性就是惰性。惰性就是少付出多回报,尽量拖延:罗辑思维胖子也说,原始人也有拖延症:“今天太累不想去为明天采果子了,说不定今天半夜山崩就压死了,那果子不是白采了。“
语感启蒙版就是:说不准孩子有语言天分,那就算跟着学校步伐也能走得很好。
这样的人的确存在,就连青春期后接触一门外语都能说得原汁原味的也不乏其人。但你怎么就认定那是你家呢?
另一种偏执型家长上次用了长篇描述,这里就不说了。一句话点评就是:红火火开场,灰溜溜收场。
反正没这个意识,横竖都有借口开始,借口放弃,借口一大把,不愁逮不到。
跟资源没关系,跟方法没关系,
全都是“意识“问题。
说道到底有多少中国人可以在成年后具备真实的英语运用能力,目前还缺乏真实有效的科学统计数据,但08年我曾在广州一个一本院校(扩招后)作为助教和我的德国导师进行过一次教育心理学的纯英语工作坊(Workshop)因此得以和一个专业近200名大学生用近身交流,我发现: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基本意思的学生,只有8名!就是说,在一个国际化程度那么高的城市的一本高校,能够到达能够运用英语层面的学生,仅为4%。如果平均到全国各类院校(包括小城市野鸡大学),这个比例很可能连0.5 %都到不了。
这么反推导,如果现在1岁起就关注育儿教育的家长,孩子将来都可以进入高校就读,由于社会进步资讯丰富,算个200%的社会成长值进去,那最后可能就是1%。
昨天晚上看了天海佑希的《女王的教室》(讲社会达尔文主义残酷论者女王女班主任统治一个班级的恐怖故事),女王大人一进教室就给公立学校6年级小学生下了个马威:(大意是)“世界上只有1%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你们都已经在社会下层了还懒成这样,以后就是社会炮灰“,这番话对一群天真烂漫生活在爸妈营造的童话世界里的12岁娃造成了人均100平方公里的心灵阴影面积。但女王说的的确是事实。前几天看的一篇社会学文章,在欧美等尼基指数较低的平等国家,75%的社会财富是家族继承的,而中国这样的尼基指数偏高的国家,继承的财富可能占到总财富的85%。(现在才发现,其实全世界都是拼爹的呢,只是中国拼得狠一点而已)
无法战胜惰性的永远是大多数。能克服惰性改变自己在社会金字塔的结构永远都是少数,古今中外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