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四点, 我们都可以做不发火的家长。

作者:睿悦家庭心理 06-18阅读:353次

我说那你安排一下,准备好了喊我,我给你报,接下来他就一直哼哼唧唧地说:我不想写,不想写,不想写……

大概20分钟后,他说我准备好了,我就给他报。写了几个后,他直接说:我不想写了,你报我也不写了,你凭什么管着我。没等他说完,我一下就火起来了……

事后关于这件事我反省了很久,为什么作为家长,我们经常就会火大,理论上我完全知道他并不是在挑衅我,他只是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需要的是我的帮助而不是我的怒火。

其实和我一样的宝妈有很多很多,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后悔自己刚才又对孩子发火了,明明可以不用愤怒来表达我们的情绪,可是我们就控制不住地爆发了,看着无辜的孩子又后悔的要命,但不管怎么后悔,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又会突然控制不住,然后就是自责,愧疚,就这样循环着。

最终的结果就是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产生无力感。我们很多时候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知道完全不等于做到。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做到毫不愤怒的表达自己呢?

认知(信念)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带着孩子逛商场,孩子非要买某样玩具,但家里类似的玩具已经有很多了,孩子见家长不肯买,肯定是不愿意的,就赖在地上大哭。

这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心里会怎么想?有很多家长会想:一不如意就哭闹,我不能这样惯着你,如果我妥协,那以后还得了,肯定会一直要挟我,那我还有什么权威,我得让他知道该听谁的?于是家长就发怒,强行把孩子拽走,还会伴随一些语言: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想让我下不了台啊,或者,我数到三,你再不起来我就走了。

而另外一些家长会想:小孩得不到新玩具肯定很伤心,他哭闹很正常。这个时候家长会抱起孩子,说:你很喜欢这个玩具,现在不买很伤心吧,家里有和这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以后看到更新奇的玩具,妈妈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你,好不好?剩下的就是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从伤心中走出来。

两种父母的行为结果都是没有给父母买玩具,第一种家长是自己很生气,伤害了孩子,而且还会产生内疚,而第二种尽管孩子还是因为没有得到玩具很伤心,但家长通过共情、同理、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从当前还是长期的效果来看无疑会好很多。

这两种家长在思维上有这本质的区别,第一种家长说:孩子在跟我作对,我要纠正他。是俯视孩子的思维,说白了就是: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而第二种家长的想法是,孩子的哭闹是有理由的,我需要帮助他,采取的是平视的思维,我没有资格去教育他,只是帮助他而已。

不带着父母的优越感去看待孩子,而是平等面对孩子的一切需求,去调整做父母的看法,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做出正确的决定。

童年创伤

还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像被按了开关一样,突然就爆发了,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这样的时候家长就要考虑我们的愤怒并不是因为孩子,而是来自家长本身的童年经历。可以说,几乎所有人在童年都有过创伤,如果没有治愈,这个创伤就会阻止我们用真正孩子需要的方式来养育我们的孩子。

比如说,童年时总被父母否定或者忽略,那么长大以后就会成为极度求关注的人。如果孩子在一些方面拒绝你,或者不那么重视你的要求,这个时候你的情绪按钮会一下子被触发,这个时候,孩子会扮演你童年时候的父母,而你就会把所有对父母的愤怒统统发泄到孩子身上,而他也会因此受伤害。

这类家长要时刻告诉自己,孩子是不会跟我们作对的,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的愤怒和焦虑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他在提醒我,小时候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要认真的回忆一下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形成这样的一触即发的愤怒按钮。

也许有的家长会因此去恨自己的父母,认为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才变成这个样子。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恨不会让我们有任何改变,只会让我们感觉更糟糕。正确的做法是重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即便父母曾经真的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他们也只是用他们知道的最好的方式在养育我们,我们自己不也认为正在尽力给孩子最好的,所以我们需要接受完全接受童年的故事,但是可以重新改写对它的认识,不断的发现童年经历给你带来的好处。

比如童年时期经历父母离婚,这件事的好处就是,如果父母因为孩子选择不离婚只会让孩子生活在没有温暖的家庭里,看到这件事的正面的影响,就是孩子在父母离婚这件事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当然改写童年经历的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内省。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指导。但只要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就好办多了啊

压力

比如刚刚下班回家,孩子拿支画笔说:妈妈陪我画画。如果今天工作很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况发生,你很可能就很轻松愉快的陪孩子画画了。但是如果是家里的家务一大堆,工作也没有完成,还和同事领导发生矛盾,这个时候孩子再让你画画,你就不会那么好心情了。再缠着你,你可能就要爆发了。但仔细想想,孩子有什么错?他只是想你陪着她画画,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就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发火也不是对孩子。

为了不把愤怒传递给孩子,我们需要用调整身体的方法来缓解。比如,孩子要你陪他画画时,你的压力有点大,就和孩子说:妈妈十分钟后再做决定,好不好?不是十分钟后陪你,是十分钟后做决定,因为此时的压力水平已经没有办法好好说话了,所以先需要保持安静。找一个地方自己深呼吸。用很慢的速度,做20次。等我们恢复的时候,即使还是拒绝孩子,我们的说话语气也是孩子能接受的

学习

善于学习的家长会更加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通俗一点讲就是:孩子的各种状况我都知道,每个行为我都知道表达了孩子什么样的感受和需求?就像见过大风大浪,我们就会非常淡定啊,比如说我们要是学习了发展心理学,遇到一岁的孩子喜欢走马路牙子,两岁的孩子不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青春期的孩子特立独行,我们都不会焦虑了,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为什么啊。

我们带孩子的时候如果发现他的表现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感觉可能快要发怒的时候,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愤怒是因为我的看法造成的么?是不是他们的行为触碰到了我童年的情绪按钮?是因为我在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压力造成的么?还是因为我太缺乏知识,需要充电了呢?我想只要做到以上的反思,很多愤怒都是可以避免的。

当然,如果还是向孩子发脾气了,怎么办呢?只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观察和反思就是迈开了第一步,当再遇到相似的情况,很可能比这次做的更好了。所以不必去内疚,孩子是最宽容的,他们会等我们,直到我们成为更好的妈妈和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