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孩子每天的课业和活动已经被安排得很满,但事情似乎总是做不完。孩子总有想要看的电视、想要玩的玩具和想要吃的东西,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尽可能地调动身上的各个机能来同时完成几件事情: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一边吃零食,一边听课一边和同桌讲话......
众所周知,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完美的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孩子所谓的同时做几件事情里,真正达到实际效果的可能只有一件,有时候甚至都做不好,不是错漏百出就是延长完成时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心多用的效率其实并不高。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针对一次讲座中大学生所使用的笔记本电脑进行监控研究,发现他们在查阅课件的同时还记笔记、查邮件、聊天、上网、打游戏。同时,学生们上课时看与课程无关的资料花费的时间越长,课程成绩越差(意料之中对吧?)。
当然也有一些自控力很强的人能像双核CPU一样完美驾驭多个任务处理,但注意力的局限性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拥有这项技能。
注意力分配有高低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如走路、咀嚼和讲话时的嘴巴动作看起来似乎并不需要多大的注意力,我们甚至都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到。但是,组织语言进行论证,看书和看电影同样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理解和记住剧情,尤其是当我们想认真做好一些事情时,如回答老师问题时想要给出更有逻辑的答案、看推理小说想要猜测结果、学习时要记住知识点等等。
不同的事情自然有难度高低之差,当注意力分配得当,我们就能同时进行多项任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将两样低难度的任务(吃饭闲谈)或一件高难度任务和一件低难度任务(做作业时听音乐)搭配起来做。当高低难度的任务搭配起来时,我们的注意力分配自然也会倾向更难做(或是更有趣)的事情上,比如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往往很难控制食量,不知不觉就吃了很多。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似乎是由于大脑的构造局限,我们的注意力并不能无限提高和扩展。不论事件多寡,只要能够分配到足够多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就能够同时进行处理。大多数人能轻而易举地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或是同时开车和听音乐。
相反,如果同时做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注意力极限,那么我们就必须放弃一个了。所以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车的时候聊天是小菜一碟,但如果有突发路况,驾驶难度突然提高,那么聊天一般也会停止。有些人就会觉得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会吃不好。有些孩子能够一边听歌一边写作业,有些孩子则没有那么高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我们注意力的极限值也会受精神状态的影响。例如在很累的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的极限值就会降低。英语听力考试一般安排在早上而非下午,就是因为早上起来一般是精神最饱满的时候,而下午学生容易昏晕欲睡,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事情可以熟能生巧
我们处理多任务的能力能够通过练习来提高。这意味着一些任务所需的注意力越来越少,甚至变成一种自动行为。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让参与者看到一张画有随机分布的点的图片,并让他们数出点的数量。他们数数所花费的时间与点的数量明显相关:点越多,他们数得越慢。但当他们看过很多次这些图片后,他们的反馈时间和点的数量就没什么关联了。事实上,实验对象不论是数6个点还是11个点,速度是一样的。他们获取答案的过程完全依靠本能,而非数数。
这就和我们背书一样。小学的时候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能是一件很高难度的事情,需要联想画面或是上下文。但到了初中以后,这句话我们闭着眼睛就能脱口而出。
我们获取很多的认知技能(例如朗读)也是通过了相似的过程。新手司机通常在开车时无法接收到其他基本指令,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如何让车顺利的行驶并避开其他车辆,双手紧紧握着方向盘。但是当有了几年的驾驶经验后,这件事情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注意力,一些人可以很自然地做其他的事,比如听听歌、看看导航,单手开车也稀松平常。
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任务都可以依靠熟练来减少注意力的分配,有的任务即使你做的再顺手,也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个人进行严肃的对话(比如上课回答问题)并不是用「自动驾驶模式」就能完美解决的。
我们可以一心多用吗?这取决于我们要同时做的任务难度、我们的行动力(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我们做每个任务的经验水平以及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的事情,我们的态度和期望值也应进行调整。如果确实是需要同时做多件事情,不如尝试进行难易搭配或是长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