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里小孩一旦生病,几乎全家总动员,看个病跟打仗似的,就医过程往往让家长头痛不已。儿科被称之为哑科,因为医生面对的是大多数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病情的孩子,带孩子看病的家长们,更需要懂得儿科的就医攻略。
“医生诊治疾病是门艺术,家长带孩子看病也是一门艺术。”儿科医生总结自己看诊时的经验说,看病前,家长应该先和孩子进行沟通,做好思想工作,别看两三岁的孩子只是“小屁孩”,只要家长平时在家庭中与孩子是“平等关系”,父母认真的说话,患儿是能够听得懂的,不要二话不说抱起就到医院。
临床上,0~14岁的孩子看病应去儿科。但是,常看到家长带患有肾脏病的孩子到肾病科就诊,看不好再跑到小儿科,这就把病情耽误了。看病时一定要告诉医生孩子的年龄,如几岁几个月,如果孩子不足一个月,要告诉医生孩子出生了几天,甚至几小时、几分钟。儿科医生在给孩子制定治疗方案时,除了依据疾病本身的特点外,还会考虑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就医时,学会当聪明的病人,不要喋喋不休重复病情。首先,要告诉医生孩子发病时的主要症状和伴随症——如孩子发烧了,说清楚何时发病,发病多少天、几小时,吃了什么退烧药,服用多久后退烧或无法退烧。有的疾病则要精确到分钟,例如惊厥,持续时间不同,惊厥的诊治也不尽相同。家长还要告诉医生,孩子过去常见的疾病,如果有某些药物过敏,一定要告诉医生。另外,家长最好能给医生提供孩子的体重,这对医生制定药物剂量有帮助。
孩子患病时往往病情变化很快,看病不是“一锤子买卖”,当孩子病情加重时,需要再次到医院就诊。如何判断孩子病情加重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孩子原有的病情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同时还出现了新问题,则提示病情加重。当然,孩子精神、饮食、睡眠的好坏,也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依据之一。
带孩子二次就诊,家长要将前次就诊的检查单、化验单和处方带上,以便医生查看。特别是下级医院到上级医院转诊的孩子,可以帮助医生尽快做出诊断,还可避免重复检查。
就医讲述病情的“六要诀”
患儿哪里不舒服?症状出现在身体的哪个部位?不同部位的疼痛可能导致不同的诊断。
孩子怎样不舒服?痛、痒、麻、还是酸?痛是闷痛、绞痛、抽痛、刺痛,或是像刀割的痛?有没有合并其他的症状(例如发烧、呕吐)。
不舒服多久了?是持续不舒服,还是一阵一阵间歇性地发作?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时间(例如饭后、睡前、白天或晚上)?
看医生前,家长曾经如何处理患儿不舒服的症状? 例如自行先吃止痛药、冰敷、擦了药膏,或是接受过其他的治疗,处理后,症状是否好转?
对上一次患儿就诊用药的名称、剂量和效果,在复诊时需要及时和医生沟通。如果服用药品、保健品较多,可列一张清单带去,最好保留药物的包装盒。
宝宝有没有其他的疾病?或正在做其他的治疗?有无家族遗传病史,是否有过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