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一生,而习惯的养成,在孩子小时候与父母相处的一举一动之中,本文的妈妈为我们分享了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对于家长们来说,与孩子玩也不仅是玩,而是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孩子循序渐进的探索知识,培养习惯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借鉴。
本文为国际学校家长圈获得授权转载文章。来自公众号“成长无国界”:一位历经3国生活,不装不端着的华尔街投行从业者,分享国际化成长的知识和经验。
作者Shasha:本科复旦,硕士英国,英国外交部旗舰奖志奋领全额奖。28岁获英国记者协会纪实报道奖,32岁任华尔街投行项目经理。生活了3个国家6座城市。观 察东西方教育,陪伴中国孩子走向国际。
四五岁的小孩,上考前辅导班?
这大概是很多家长心里一个大大的问号。
也是我的疑问。如果说,每一种考试都是对知识的检验,幼升小应该也不例外。
于是问题来了:突击补习获得的知识,有没有可能在细水长流的家庭教育中,快乐自然的获得呢?
两个月前,我认识了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在幼升小竞争十分激烈的香港,被录取率不到5%的六所顶尖双语小学录取;现在回到上海,又成功考入上海的一所知名双语学校。
孩子没上过辅导班,全凭家长的陪伴引导。
我决定约他们聊聊。
其中,妈妈艾拉是中国人,爸爸杰夫是美籍犹太人,曾多年给美国常青藤大学做招生工作,熟悉美国学校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求。
杰夫夫妻的经验,我专门分段整理好了分享给大家。下面的第一到第三条,是来自妈妈的分享。最后一点是爸爸的补充。
也许有让你获得共鸣、可以成功借鉴的经验。
妈妈说:幼升小好可怕,但不要慌
搬到香港时,儿子刚满两岁。我们随便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双语幼儿园。
每当和周围的香港妈妈聊起来,她们都惊讶我居然没准备小学排队,也没做任何升学的功课。
其中一个妈妈,非常善意的把一个四十多行的excel文档发给我,里面包含几十所国际、双语、私立和顶尖公办小学的网址、报名表下载链接、招生时间、面试时间、优缺点、录取比例,甚至还有关键日期提醒——可以将关键歩骤的截止时间同步到手机日历上。
我对此叹为观止。但后来发现,这个攻略竟是大多数香港家长的标配,只不过长短不同,繁简有别而已。
我和孩子爸爸,一方面借鉴了这些攻略;但另一方面,我深知找学校就像找工作一样,公司大小名气,和你干得开不开心,关系并不是很大。企业文化,个性和才能匹配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同样的,口碑最好的学校不一定对孩子最好,合适才是好的。
于是,我们考量了中英文比例,办学理念与实践,教学方法,师生比例,课程方向后,选定了六所学校。
离孩子面试还有一年,我们开始被各种面试培训班的广告轰炸。
“5岁的孩子参加面试培训?“我表示不理解。
但我发现,在香港,几乎人人都报了培训班,除了培训班还有兴趣班、家教、私教等等,交报名表时,骇然看见不少妈妈拿着一本厚如砖头的孩子profile,目测有各种证书、推荐信、照片、DVD、CD等。
一个妈妈听说我没打算给孩子报任何培训班,非常体贴地发给我一个50多页的word文档,里面有各小学各年份的考试题!从日常问答,讲故事,到家人介绍等等。看上去跟本无法在几周内准备和练习。于是我只能弃之不用了。
我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我相信学校评估一个五岁的孩子,无非是看语言能力,基础的数学能力,沟通,专注力,与人合作和互动这些方面。而所有这一切的能力,我们从孩子一岁起,每天不间断地、认真地讲故事和从不缺席的陪伴和玩耍中,已经可以带给他。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细水长流的陪伴,鼓励和阅读的力量,超过很多急功近利的培训或刷题。
父母陪孩子高质量的玩,就是高效率的学习
对于注意力时间短,听不太懂大道理的低龄儿童,家长在陪伴中关注、积极回应、反馈,以及让孩子感到,他可以通过努力达成某种目标,这是孩子持续喜欢做一件事的可内化的动力。
父母要尽早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只要尝试,我可以做一些很棒的事情”,这可以夯实孩子的信心和内在动力,进而帮助他在未来从容面对逐渐升级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把孩子外包给阿姨、老师或陪训班,并不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老师要同时面对十几个孩子,孩子不太可能得到等同于家长的关注、鼓励、理解和反馈。
所以,从儿子出生起,我们约定,父母不可以同时不在家。于是两个经常要出差的人,几乎每周要坐下来核对和更改自己的工作和出差计划。
七年来,孩子从来没有一个晚上外包给长辈或保姆;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错过他的生日、表演、活动、家长会或任何孩子觉得重要的时刻。
我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对于什么是玩,什么是学习并没有一个清晰界线,很多的学习是通过玩来实现的。
比如,孩子对于把球扔来扔去这种“玩”,和数字连线这种“学”,一样的乐此不疲。
反而是家长,一旦有了考学的压力,就开始控制玩的时间,强迫孩子学习,或者用“玩”来奖励“学”,导致孩子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学习的紧张和不愉快。
以物质或玩作为学习的奖励,容易给学习贴上“苦差”的标签,一旦奖励消失,孩子可能不再有持续的学习动力。
我讲你听、我教你背的方式对大人最容易,也是对孩子最无聊的教育方式。
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这是最难的。
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点,陪伴和玩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儿子的算术几乎完全来自于他用滑板车开的“冰淇淋小店”的加减游戏;和父母一起搭几个小时的乐高,让他学会了跟随歩骤以及专注;热衷连线的他画了十几本的恐龙、天体、动物、城市、交通工具、世界地图连线,相关词语和知识了然于胸;他在家里开了餐厅,画了logo,设计了菜单,帮大家点菜,上菜;他的观 察力,在我们一次次翻图卡记位置的小游戏里不断加强。
所以,当这些题目在面试里出现时,他高高兴兴地玩着完成了,回来跟我说面试就是玩。
读故事,一岁前就该开始
阅读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人说,你们是双语家庭,语言当然不是问题。其实不是这样。
汉语为母语的家庭,并不意味着孩子的语文好。
书里的对话,词汇量,提及的事物,远远大于我们日常的家庭生活。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还提供了多样性,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表达方式。
英语是一种发音记忆的语言,长期听下来,可以掌握语感,语法,习惯用法等,再把单词拼出来,句子写下来也就变得很容易。
而汉字,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些图画。两岁起,我们给儿子念绘本时,会指着字念,到了三岁,上街时他已经认识大部分路牌上的字。
我们从来没有刻意的、一个个地教他认汉字,但凭着一起看过的几百本绘本,儿子到五岁时,已经认识上千汉字。
从儿子八个月起,我们每晚有至少三本的“听书时间”,从未间断过。可以说,阅读为孩子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带领他了解更多更有趣的东西,而书里这些超出日常生活的事物,会逐渐变成孩子阅读,学习和旅行的源动力。
儿子从看“丁丁历险记”,到研究地图,参与家庭旅行计划,完全无缝连接;从“法布尔昆虫记”开始,克服了对野外丛林的恐惧,穿越热带雨林,只为“找些虫子”;从“苏斯博士”认识到语言的节奏之美,经常性地讲一些押韵,像诗文一样的句子。
孩子小的时候,注意力时间很短,一般只能专注于少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乐高、游戏、看绘本等,之后可能是动画片、手机、iPad、电子游戏。
就像吃惯辣的再吃清淡的不过瘾一样,当孩子接触到强刺激的电子游戏iPad之后,很难再回到寡淡的简单游戏或阅读当中,所以在早期,趁他还没接触过强刺激游戏之前领略到阅读的乐趣,一旦先入为主,形成习惯,就比较难被后来者颠覆。
儿子到现在,有iPad的冲击,仍然可以不被打扰地每天看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书。这和早期的习惯养成不无关系。
爸爸的补充:让孩子专注?父母要以身作则
曾有许多中国家长问我,美国人放养孩子,不爱约束孩子,那怎能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如果孩子们不愿意静下心来听故事、练钢琴,或专注于那些有纪律约束的学习活动时,你该怎么办?
事实上,美国家庭的放养并不等同于没有规矩或不讲纪律,相反地,我们非常重视从小自律的培养。有外力高压规范而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孩子,一旦外力消失,往往更容易放纵自己;而自律的习惯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生的内在驱动力。当孩子有一天独立生活,无人提醒督促时,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让孩子终身获益。
培养自律是个艰巨长期的过程,我总结了一些技巧,我把它们称为“小目标策略”,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培养了儿子对阅读的热情,也让他更加有条理的学习小提琴,以及现在他最喜欢的网球。
首先,远离干扰物,与孩子一起专注。
哔哔。。。滴滴。。。一会儿iPad响了,一会儿微信响了,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又玩电子游戏,孩子们脆弱的注意力会不断地受到威胁。
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第一步是远离干扰物。这意味着关掉电视,让手机和iPad离开视线,甚至把那些可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玩具收起来。然后,孩子(以及妈妈和爸爸)将拥有更多的“心理空间”释放本能的好奇心。
接下来,妈妈或爸爸要参与进来。对于那些你想让孩子专注的东西,父母首先要表现出对这些东西的兴奋。孩子会本能的模仿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榜样(即父母)的行为和兴趣。
父母可以通过他们的声音和注意力,用夸张的方式表达兴奋,例如“哇,我们今天一起看迈阿密公开赛了!”或者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海边,你还记得我们在沙滩上做了什么吗?”
读故事时,父母可以通过联想把故事内容变得熟悉,与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或地点关联起来。
年幼的孩子经常会被一些熟悉的话题、地点、活动、角色和主题吸引。熟悉的事情是可预测的,能提供一种安全感,让孩子有一种快速掌握的成就感。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喜欢押韵的故事或那些可以预测出情节内容和结局的故事。
同样地,熟悉的活动或主题也可以让孩子们迅速树立信心,“看爸爸,我可以自己做了”。如果是读书,这意味着从孩子喜欢和熟悉的一些话题开始;如果是练习小提琴或钢琴,这可能是说从孩子已经掌握和喜欢弹奏的歌曲(或歌曲的一部分)开始。这些熟悉的事物是“小目标”方法最好的开端。
从“小目标”开始意味着要有意识的设定学习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足以让孩子去体验、去参与、去获得兴趣,并渴望了解更多。
例如,给很小的孩子(例如,不满三岁)阅读的时候,可以按照五到十分钟的增量逐渐增加阅读时间。可以在孩子仍对故事充满兴趣的时候结束阅读,让他期待下一次的阅读。
然后,你要明确告诉他,什么时候会再阅读,而且要遵守你的承诺(一致性非常重要)。例如,“哇,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故事。今天下午我们再读一遍。”
练琴也是一样。我儿子刚开始练小提琴的时候,我们只练习了15分钟。最开始,他练习一些他最喜欢的曲目,然后花时间练习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部分。
几轮之后,他感觉15分钟已经不够了。于是,我们逐渐将“冲刺”的时间段从15分钟延长到20分钟,现在时间更长一点。
刚开始,每完成一项15分钟的任务,我们会给儿子奖励一个“好男孩”的标记,以增加每一天的成就感。很快,他就迫切的想要看看,能否做到25分钟。
有时候,我们会创造一点挑战的感觉,比如,“呃,我不知道。。。你认为你可以做到25分钟吗?”听到这个,他会很想迎接挑战。很快,他会自豪地向爸爸展示他能够做到25分钟(甚至27分钟或30分钟)。
练琴也是一样,我们会把一首大曲子,拆分成几个15分钟,每次完成一个小片段。持续而短时间的“冲刺”是快乐学习的起点。设立”小目标”,可以将大目标和耗时的大项目分解,这对于孩子来说更为容易。忙碌的大人也可以将陪伴孩子的时间,穿插到工作的时间表中。
从小事开始,15分钟一次,一年里,我给儿子读了超过2000本书。
坚持很重要。儿子出生后,我和太太到处搜集了很多故事。从他7个月大开始,我们每天雷打不动的给他讲故事,我讲英文,妈妈念中文,从未间断。
我和太太一直觉得,阅读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工具,更是孩子好奇心和注意力出发的地方。
曾有很多家长问我: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我的建议是,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且引导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家的书架是按照儿子的高度设计的,这样,儿子可以随手拿到任何一本书。当他提问时,我常常会指着书架说:“你到上面找一本XX的书,看看那上面有没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书架上有各种绘本图书,内容包括朋友关系处理、日常科学、大自然、人文等等各方面,他可以找到想要的知识。
当然,孩子找好了书,需要家长一起引导阅读,并常常鼓励孩子,让他觉得这样的“冒险”探索很有价值。
鼓励提问和主动探索,也是犹太人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 (注:犹太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在全球领先)
[Shasha的话]
艾拉和杰夫是我见到过的,特别用心尽责的父母。赞同文中不少观点,特别是陪伴孩子阅读、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很多西方企业也是这样激励员工的),以及培养专注力,父母要身体力行,远离干扰,全身心陪伴孩子。
但上不上辅导班?我觉得因人而异。
父母不可能全能。所以,找到好的老师,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共同引导孩子,也是非常非常有效的。但父母的引导和榜样作用,任何人无法替代。
循序渐进的学习也是快乐的一个大前提,我自己有同样体会。想起多年前一边上班,一边备考雅思,网上很多人说一定要上辅导班、刷攻略,考试很辛苦什么的。但我这两项都没有做,靠自己的英语积累考了8分(满分是9分),并觉得乐在其中。
早期阅读可以激发孩子对于知识的探寻。书中有黄金屋和万里路,阅读真的可以打开一个巨大的世界,让孩子获得快乐和升学都用得上的知识。
但如何选择书籍,到哪儿去找,这绝对考验父母的功力。以前我在公众号里写过,如果你想让孩子真正学好双语(不仅仅是考分高),获得更丰富的世界和世界观,一定要给孩子选择中英文原版书。
孩子不需要太多的名牌,太昂贵的辅导班,爸爸妈妈的时间和陪伴,一起玩耍和阅读的童年,就是给一个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愿时间慢一点,留住我们一起讲故事和做游戏的童年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