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睡懒觉还是按时去幼儿园? 孩子这么一说, 点醒了妈妈!

作者:母婴那点事 06-23阅读:836次

先说说事情的经过:

6:40手机闹钟响起,妈妈小眯一会爬起来,看看窗外,没有动静。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下大雨;昨晚因为码字没能及时安排孩子睡觉,睡着时已过11点,专家说了睡眠不足影响身高;这几天天气闷热,吹空调有点多,娃儿有点感冒,需要好好休息,要不就等她睡到自然醒再送她去幼儿园?或者干脆请假不去了,省的放学时下雨不好接,今天就让她在家好好看书画画,妈妈继续码字,互不干扰,这样的安排似乎也不错……看着女儿熟睡的小脸蛋,一千个请假的理由在妈妈脑海里打转。

要不问问孩子吧?

“星星,你是想睡到自然醒,我们在楼下吃早餐后再去幼儿园,还是现在就起来呢?”

“现在就起”,女儿眯着眼睛惜字如金,依然沉睡状。这回答真有点出乎我意料,我本想睡个回笼觉的计划也泡汤了。

此时已是7:15,比平常晚起了15分钟。我翻出衣服来,放在床头。

“你自己穿还是妈妈帮穿?”如果时间充足,她会自己穿,看她昨晚睡得晚,我有点心软了。

“你帮我穿吧”女儿挪开身子,伸直双腿,闭目养神还不忘指示,“来,先穿袜子”。

好吧,悉听遵命。

穿衣、刷牙、洗脸、喝水,一切准备就绪,背起书包上学啰!电单车飞驰在树荫下,几分钟就到了幼儿园。

还好,还能赶上做早操。早操音乐是慷慨激昂的“精忠报国”,孩子们从中班开始就一直在练这支操,全园缝重大活动必演曲目。排好队,摆好姿势,不出几个动作,孩子们各个精神抖擞,早晨的起床气一挥而散。做完操,排成一排,小朋友们和家长挥手再见,跟随老师走进班里,开始了一天的幼儿园生活。

各位送娃的家长们也就各自打道回府了。

回到现在:

如果今天我没问她,又擅自做主让她多睡一会,醒来再送幼儿园,多半是10点左右了。又会怎样呢?

曾经听她对我诉过苦水,“妈妈,今天老师们都问我,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去打预防针了?”

“那你怎么回答呢?”

“我没说话。”

“为什么不说呢?”

“我没有生病,也没有去打预防针,我只是睡懒觉了,不知道该怎么说。”

“你如实回答就可以了,就说昨晚睡得太晚了,妈妈让你补觉了。”

“我怕老师会骂我。”

听到这里,瞬间感觉自己的做法有点不妥当,也能感受到孩子那颗纯净的小心灵。

回想起每次晚送幼儿园,在门外看着她走进去,小朋友们都会围过来问“星星,你来了,你怎么现在才来啊?”,女儿一脸尴尬无语耸耸肩膀,求助的小眼神抛向我,我也只能示意她没关系。

也许是有了前面几次不知该如何应对的亲身体验,今天这个心思细腻的小女孩即便再困,也要打起精神爬起床,按时上学校了。

女儿担心迟到会被老师责罚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发展心理学中幼儿关于道德认知的发展,说来大家一起探讨。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儿童在打弹子游戏时对规则的理解,并采用人物的行为意图和行为结果相冲突的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对一些问题的决策。例如:

故事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摔坏了。

故事B: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在儿童听懂故事之后,皮亚杰问儿童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犯的错误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根据儿童的反应,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还没有表现出规则意识。在玩弹子游戏中,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则来游戏,游戏的目的在于轮流去玩,而不是要取胜。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儿童处于这个阶段。所谓他律就是“在他人的约束之下”。这时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并开始认识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比如教师、警察等制定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个阶段的儿童倾向于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恰当性。所以,很多5-9岁的儿童认为打破15个杯子的约翰比打破1个杯子的亨利更加淘气,他的行为是不恰当的。这些儿童想象内在公平,认为只要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惩罚。

自律道德阶段。10岁、11岁之后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儿童认识到,社会规则是共同约定的结果,规则是可变的。有时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是可以违反规则的,这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是非判断时,更多依赖行为者意图而不是行为的客观结果。所以,10岁的孩子通常会说想偷吃果酱(不良意图)的亨利打破了1个杯子比去吃饭时打破15个杯子的约翰更淘气。自律阶段的儿童不再相信内在的公平,因为经验告诉他们,有些违反社会规则的人并没有被发现或者受到惩罚。

回到女儿担心迟到被老师责罚这件事,对于6岁的女儿来说,“迟到就是不对的,没有正当理由不能请假,上学时间睡懒觉也是不对的”这些观念在有权威感的老师面前,就是固化不可改变的规则。而在妈妈这个成人看来,迟到的起因是想让孩子睡足觉长身体(其实早上补觉无用,确实是心软了),在幼儿园还不那么讲究学习纪律的阶段,偶尔违反规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自我检讨好汗颜,其实我还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好家长哒)。

被老师和同学追问晚来的原因,女儿还感到了羞愧。儿童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年龄的增长,有时,会感到自己的言行与外界的期望或是与榜样的示范相距甚远,他就会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感到羞愧有时不是一件坏事,正说明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起来了。

女儿正是由于羞愧,所以战胜了瞌睡虫,昂首挺胸上学去了!

这下该轮到妈妈羞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