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与了解, 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新浪育儿 06-25阅读:2924次

当父亲后的转念与蜕变

—— 陪伴与了解,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那天凌晨,睡梦中感觉一阵摇晃,恍惚之际,睁开迷蒙双眼,看到昏暗光影下,老婆捧着便便大腹,微微皱眉,摇着我说:“羊水破了!”听到这句话让我瞬间清醒,猛然从床上跳起,并且喃喃自语:“要赶快去医院了⋯⋯要赶快去医院了⋯⋯”在一阵手忙脚乱的准备中,拎着生产包踏出家门,准备迎接孩子的到来。

从护士手上接到泽泽的那一刻开始,“我当爸爸了!”的声音便在心中缭绕,我开始意识到,我除了是自己、是老公之外,还多了一个角色,那就是爸爸。

爸爸的角色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物质的提供者,更是孩子永远的陪伴,陪伴他们度过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哭、第一次笑、迈开第一个步伐、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天上学⋯⋯并且与他们共享每一个无可取代的回忆。

泽爸的转变:领悟教养的初衷

除了角色的“升级”,泽爸对于教养孩子的理念与方式,也有一百八十度的领悟与蜕变。在没有孩子之前,我其实认为从小接受的打骂教育并无不妥,毕竟,自己也是在父母“不打不成器”的教养框架下长大,而且一路走来,人格发展上也没有什么偏差,让我误入歧途。

有一次,当时才两岁多的泽泽犯了错,我对着他很凶地大吼一声:“你这什么态度?”泽泽先是被我的吼声吓到愣了一下,接着哭起来。泽泽的哭声对当时正处于暴怒的我而言,如同火上浇油,被哭声更加激怒的我,就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我带着熊熊怒火,一手就把泽泽扛了起来往厕所里走去。

小小的空间里,回荡着泽泽洪亮的哭声,我必须不断提高训斥的音量,才能压过他的哭吼。当我的怒气再度飙到顶点时,泽泽哭着哀求:“我不要爸爸这么凶!”此时,我微微的抬起头看到镜子里的我,涨红着脸、面露凶相、剑拔弩张,那张脸,连我都快不认得了。

看着镜中那个陌生的我,再转头看看泽泽充满恐惧与惊吓的脸庞,我心想:“我为什么要用如此凶狠的脸,面对我最爱的人呢?”于是,我缓缓的推开门,从厕所走了出来,泽泽立刻奔向妈妈哭诉着:“呜呜呜⋯⋯我怕爸爸!爸爸好可怕!”伴随着泽泽的哭声与老婆的安抚,复杂的思绪在我脑中不断交错浮现。

“如果教养是为了让孩子更好,为何要让孩子感受这般恐惧?”

就在刹那间,我突然领悟了。教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打骂孩子这些鲁莽的举动与言语暴力,却让孩子充满惊恐,而这种“惊吓”与“恐惧”的氛围,又如何能引导孩子正面思考,往正途前进呢?于是我终于看清,原来父母所表现出让孩子产生害怕与恐惧的行为,其实只是对于无法掌控孩子的情绪宣泄,然后再用“爸爸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来包装与掩饰自我的不安与愧疚。

从工程师变身亲子讲师

有了这层领悟之后,我开始大量吸收亲子教养相关知识,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方法,活用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我发现,只要用对方法与沟通技巧,其实大部分的亲子冲突都是可以化解和避免的。而这些反思与调整,也逐渐成为我自己的一套理论,并且提供自身经验在博客与粉丝团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与互相交流。

也因此,开始有亲子沟通演讲的邀约,在喜爱我演讲的听众们的互相推荐之下,演讲场次与日俱增,电视、广播等通告也随之而来。我的身份,就此从在科技公司的上班族,转变为专业的亲子讲师。

当然,也有了这本书的到来。

先陪伴、了解孩子,再来谈教养

书中所举的故事、案例与情境,皆是每个家庭生活中实际会发生,也常面临的生活经历与日常状况。教养从来都不是冷冰冰、死板板的理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情绪、有反应、有互动,并且对其充满爱的孩子,所以当然要以情感、陪伴与了解为根基,再来谈教养。

透过书中的每一个情境,你将感受到亲子之间的情感建立与联系,都是长时间一点一滴的陪伴所累积。跟孩子聊天、帮孩子洗澡、讲睡前故事、陪孩子玩游戏⋯⋯亲子间的每一个互动、每一个笑容、每一个不可取代的相处时刻,都会在孩子心中,对父母产生不断累积的信任,建立起亲子之间坚不可摧的安全感与甜蜜羁绊。如此,孩子才会更愿意敞开心胸与爸妈相处、沟通,我们也才能更了解孩子。

与孩子的相处,其实就是“陪伴”与“了解”这两件事而已。

本文摘自《转念:从命令式吼叫道亲密陪伴》作者魏玮志 由天地出版社授权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