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了,打还是不打?

作者:十分爸妈 06-27阅读:1848次

孩子犯错了,打还是不打?

十分爸妈

今天我们先来重温一个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生了个独生儿子,而且娇里娇气的,当成掌上宝贝宠得不得了,

有一天,摇拨浪鼓的货郎担到他家屋后吆喝卖线卖绣花针。

看人家都拿东问西的,他也顺手拿起了一根绣花针,趁卖货的人不注意,拿回家给了他娘,他娘笑眯眯地夸这孩子有用。

第二回,他把人家鸡窝里的鸡蛋拿回来,娘问:“你的鸡蛋从哪来的?”他说:“从对门人家里鸡窝里拿来的。”

娘又问:“你拿人家的鸡蛋人家没看见? ”他说:“对门家的都下地干活了,家里没有人,我把它放在胳肢窝里夹回来的。”他娘拍拍他头说,留着晚上给你打鸡蛋汤喝。

第三回,他又把隔壁的老母鸡偷了一只,他娘给他炖了一锅老母鸡汤补养身子。

这孩子慢慢长大了,拉人家马,偷人家牛,到处偷,就连大户人家的金子、银子,他也敢偷。

终于有一天,衙门里知道了,把他抓起来关进牢房,判了死刑,临刑前,县令问他可有什么要办的了,他说:“我要吃娘的奶。”县令想,反正是要死的人了,想吃奶就吃奶吧,于是派人把他的娘喊来。

他娘来了,县令说:“他已是要死的人了,他要吃娘的奶。”他娘把奶头掏出来,他一口衔起,咬掉了半头,他娘疼晕死了。

县令问:“你怎么咬你亲娘?”他说:“我小时候偷人家的针,偷人家的鸡,每回娘都不打我,要是她每回打我一顿,我就不会做强盗,不做强盗就不会要了我的命,我要咬死她!”

孩子犯错了,打还是不打?

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也被老师当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要求我们写过作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犯错了,应该及时制止,不然酿成悲剧,后悔都来不及;

如果说这个故事是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达到警醒的目的,那么接下来的两个真实事件则需要让我们思考:孩子犯错了,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是狠狠打一顿还是平心气和的教他承认错误呢?

☞请看案例1:

10岁男孩子拿文具店东西,爸爸知道后拳打脚踢,把孩子嘴巴打得出血,店主劝不住报警后孩子被送去警察局,直到天黑也不接他回来,还是继母把孩子接回来的。

孩子偷拿东西,这是原则性错误,理当教育孩子,但采用打骂的方式未必有点过犹不及,从视频上可以看到,孩子非常恐惧,这种恐惧的程度比犯错后的愧疚感更严重;

孩子犯错了,打还是不打?

通过新闻,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家长有以下几点做的不够妥当;

首先,家长给孩子呈现的是一种粗暴的举止,会让孩子认为处理问题也以一种粗暴的态度去解决,而学不会和别人和睦相处,同时也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留下心理阴影;

其次,该家长平时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激烈,把孩子的头往墙上撞,如此暴力行为在国外一些国家应该是已经构成伤害儿童罪了,

最后,该家长未能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孩子喜欢玩积木,家长不买,只提供基本的学习用品,这也是导致孩子拿文具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孩子犯错了,粗暴和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孩子既无法深刻认识到错误,也是在无形中加深父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那接下来这个案例则是受到广大好评。

☞请看案例2:

孩子犯错了,打还是不打?

孩子偷了博物馆两颗鹅卵石,家长要求孩子写道歉信,骑电动车将孩子送到门口,让他自己把鹅卵石和道歉信一并送回博物馆。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件事情,十小编特地认认真真的了解了整件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起因是南京一所小学组织春游参观博物馆,写道歉信的这个孩子悄悄拿走了展厅的两颗鹅卵石,

后来由妈妈用电动车载着他到博物馆门口,主动还回鹅卵石并奉上一封道歉信,据说孩子还在门口犹豫踌躇了好久被安保人员发现才主动说出实情的;

同样是偷拿物品,这位家长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怎么去认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踱步,犹疑不决,家长没有代替他去道歉,而是让孩子独自去体验这种经历,

相信经过这次道歉,孩子得到的不仅是还回鹅卵石这么简单,他得到的是面对错误不逃避,勇于承担错误的勇气和力量,并在内心生根发芽,伴随孩子今后人生中的每时每刻,这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啊,

很显然的,第二位家长的做法更值得我们效仿,教育不是几句打骂就可以解决的,教育是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孩子犯错了,打还是不打?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理性的暴力打骂,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因为一次犯错而留下阴影,而不是面对错误的坦诚与勇气。

所以当你的孩子犯错了,你是怎么处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