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情节转

作者:演讲与作文 06-28阅读:5502次

尺水兴波情节转(2)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有件事,一直让我感动着。

我村有个光棍老人,他是有名的养花专业户。这几天,听说他要去东北的一个亲戚家,并说到那就不回来了。

在镇上工作的亲戚听说后,来买他的花,并开价说10块钱一盆。只见老人慢慢地说:“我这些花早有主了,不卖。”人们议论纷纷:“连自己的亲戚都不卖,真不近人情!”

邻村的养花的小伙子听说后,也找上门来,说:“大伯,您的花,我全买了。15块一盆,怎样?”老人朝鞋底磕了磕烟袋,说:“我这花早有主了。”说着,把小伙子送出了大门。

人们又议论开了:“亲戚不卖,外人出高价还是不卖,真是奇了。咱倒看看这个老头儿,到底要把花卖给谁。”

下午我们正在上课,只见老人走到我们教室门口,对正在讲课的老师说:“老师,我家有200多盆花,上完课,您领学生把它们搬到学校来吧!”老师问:“您真舍得卖?多少钱一盆?”“不要钱,只要学校漂亮,我就心满意足了!”

搬完花,我们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向这位淳朴的老人敬礼!

这件事,一直让我感动着。

怎样写出波折?

若材料中有读者最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就要巧妙地安排结构,别将那些内容急于写出,要设法吊足读者胃口,最后再一下子抖出来,这样的作文才能引人入胜。

1倒叙法:先写结果,然后逐层解开起因、经过、真相等谜团。如《三封电报》

2设疑法:先设疑,再解疑。如《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3误会法:先写误会,后揭示真相。如《贺寿诗》。 《火柴盒的秘密》。

4抑扬法、巧合法……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流浪汉苏比因为害怕冬天挨饿受冻,就想尽办法要进监狱躲过寒冬,哪里知道适得其反。当在上帝的感召下,他决定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读者也可以松一口气,然而作者又把情节转了一转,流浪汉因为整天出现在教堂,被警察误以为要偷教堂里的东西而被关进拘留所。这样写,使得文章曲折有致,跌宕多姿,读者的神经始终是紧绷绷的,阅读过程快乐而紧张,读完又会有不尽的反思。

5对照烘托法

有一篇题为《送报的少年》的文章,就巧妙地运用了这样的手法。同样是高三毕业后等录取通知书,送报少年与“我”的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家5点钟就起来,为爸爸送报纸;“儿子”8点多钟了还开着空调睡大觉,起来之后开电视,靠沙发,啜牛奶,换频道……而且“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起早床! ”时,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说不定还要出国留学!”送报少年的谦逊、明礼、勤劳、尊敬长辈与“儿子”的嚣张、狂傲、懒惰、目无尊长相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直到结尾才抖落包袱(少年考取了北京大学),但因为前面有伏笔、交代,所以不感到突兀。送报少年的礼貌、有教养,是他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他的勤奋刻苦,是他取得成绩的阶梯,他对高考信息非常关注,是很好的暗示。文章写得波澜跌宕,情趣盎然。

《生日》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

《回家》

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不小心地想起家来,思念便如一根无形的线越扯越长。

总是在别的同学兴冲冲地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独自在校园徘徊,羡慕如草般疯长,

真想回家啊,然而我却不敢。

开学了,听说我们班又换了新“老板”。一进教室,果然看见一个戴眼镜的“家伙”。瞧他那笑里藏刀的样子,一定是校长派来的“一级杀手”。哼,不管你是哪路神仙,我准叫你“哭比笑好”,反正我是公认的“调皮大王”,“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怕你不成!

------------《老师摸了我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