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爸爸妈妈都特别重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他们希望自己的宝宝有很强的自理能力,能独自去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挫折。这些家长都倾向于“狼爸”的教育观点,认为宝宝不能溺爱,当面对宝宝哭泣的时候,他们会主张不过分理会,让宝宝自己调整与适应。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方法却有待商榷,尤其是对小月龄的宝宝。
小宝宝怎么宠都不为过
有研究表明,宝宝的哭是不断发展的,0-3个月的婴儿还不会假装哭来控制父母,他们的思维还没有高级到利用假哭来指使别人,他们哭都是有真实的需求。
刚出生的宝宝,他们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饿了,困了,不舒服 了……而父母要对他们的哭声反应迅速——抱、喂奶、查看尿布等等。这些行为消除了宝宝不舒服的因素,并且让他们感到关爱,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就是最初的母婴依恋。安全依恋感的建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来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被宠的宝宝人际关系更好
有一项追踪婴儿的研究发现,在宝宝0~4个月时如果妈妈爸爸对他的哭声反应迅速,这些宝宝到8~12个月的时候,对比那些哭声被忽视的婴儿,哭得更少。这时因为,这些宝宝的需求常常能得到迅速满足,他们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哭泣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到了1岁左右,他们的其他沟通方式发展也比较快,像牙牙儿语和其他手势。这些婴儿,常常和父母有更为良好的依恋关系,将来更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人际关系也比较良好。
给宝宝稳定规律的回应
长时间不回应宝宝的哭声,会损害了宝宝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因为父母给他们的回应不稳定、不规律,导致宝宝不知道该怎样传达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回应。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哭,而且一旦哭了也不容易被安抚下来。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焦虑型依恋,会损害他们将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留美心理学博士陈忻就认为对于0-6个月小婴儿应该尽量多抱和多安抚,企图通过让孩子自己哭个够,坚决不去抱,培养独立精神,其实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