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是个非常幸福的事儿,但是,有的妈妈生完宝宝并不高兴,经常发脾气,或者生闷气,总吵架,看谁都不是好人,等等。这可能就是产后抑郁了。妈妈生产之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在15%~30%,也就是说10个产后妈妈有3个可能是产后抑郁。那么典型的产后抑郁症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次妊娠则有20%~30%的复发率。
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
“处女座”人格——完美主义的性格
由于完美主义的妈妈对产后当母亲的期望过高以至不现实,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愿意寻求帮助,可能会无法适应当一个新妈妈。如果此爸爸很少一起照顾宝宝或者缺少爸爸在精神上的支持,她们就会觉得有巨大的压力。
怀孕期间有严重的情绪波动
怀孕期间有过严重的情绪波动,如搬家,有亲朋离逝,或者战争等等都会使孕妇更容易产生产后抑郁症。许多病例都显示,大部分的女性是在怀孕时期已经显示出产后抑郁症的征兆,其中有许多在产后的抑郁情绪会继续加深。
内分泌变化的影响
在分娩的过程中,妈妈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分娩后24小时内,妈妈体内孕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有研究显示,临产前妈妈体内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峰,妈妈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妈妈情绪表现为抑郁。
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妈妈。
躯体疾病的妈妈
有躯体疾病或残疾的妈妈,尤其是感染、发热时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的。
临床表现
1.情绪的改变
最突出的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和哭泣。常用“郁郁寡欢”、“凄凉”、“沉闷”、“空虚”、“孤独”、“与他人好像隔了一堵墙”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妈妈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因小事大发脾气。妈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多表现为情绪是低落的,即使其间情绪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抑郁。
妈妈抑郁程度一般并不严重,情绪反应依然存在,几句幽默解嘲的警句,能使之破涕为笑。一场轻松的谈话,能使之心情暂时好转。妈妈也能够觉察到自己情绪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将之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2.认知改变
产后抑郁的妈妈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愉快的事情体验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常感到脑子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认为前途暗淡,毫无希望,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企图自杀。
3.意志与行为改变
产后抑郁的妈妈意志活动减低,很难专心致志地工作,尽管他们可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很少脚踏实地去做,他们缺乏社交的勇气和信心,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心理上的症结在于不愿负责任。
4.身体症状
大约80%的产后抑郁妈妈,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向医生求助,这些症状多随着抑郁情绪的解除而消失。
发现自己像产后抑郁怎么办?
1. 心理治疗
找心理医生,很多医院有了产后心理门诊,协和医院就有,可以APP预约。 心理医生会对妈妈的心理状态合理的采用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和保证等方法,可有效消除妈妈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改善抑郁妈妈的一些社交问题。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疾病早日康复。
2.音乐疗法
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中最受妈妈欢迎的一种,莫过于音乐疗法。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而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3. 焦点转移
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严重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甚至问题棘手难以解决,不要让精力总是集中在不良事件上。越想不愉快的事心情就会越不好,心情越不好越容易钻牛角尖,心情就会越发低落,陷入情感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所以要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就是一种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
3. 行为调整法
做一些适当放松的活动,例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等。
4. 倾诉宣泄法
找好友或亲人交流,尽诉心曲,大哭一场也无妨,尽情宣泄郁闷情绪。
5. 角色交替法
别忘了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娇妻、父母的爱女,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娇妻爱女的权力。
6. 自我鼓励法
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7. 自我实现法
生儿育女只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惟一的方式,所以不要忘了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也许趁着休产假的时间还能关注一下自己有擅长的事业,等产假结束会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出现。有的妈妈在产假期间成了微商,又赚钱又有了事业,哈哈,也好!
8. 药物及物理治疗方法
产后抑郁比较严重的妈妈,还是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去北京六院,安定医院或回龙观医院等等。
老张提示:绝大多数妈妈可以通过自我治疗,或心理门诊调节自己,慢慢恢复精神健康,但是如果越来越严重,有自杀倾向或精神分裂倾向的妈妈,家属还是应该去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避免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