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优妈
-01-
假期不带孩子旅游,就算落后了吗?
优妈前天送女儿去学简笔画,遇到一对母子,于是就礼貌性地寒暄了几句。
对方在得知我女儿已经连续学了10几天后,用略显责备的语气对我说:
“你这样可不行!孩子这么小,不能老窝在家里学这学那的,会把孩子闷坏的!你看我儿子,是不是挺机灵、挺能聊的?他就是去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多!
我们刚从草原回来,让孩子在家学学画、玩几天,然后再去趟上海迪斯尼,等他爸爸忙完了一起去新加坡溜达溜达……”
说话间,她儿子偶尔跑过来插一句:“草原可好了,烤羊腿最好吃!”
我惊讶地半张着嘴,一边听这位妈妈描述给孩子安排的豪华暑假,一边看着那条粗粗的金项链在她胸前晃荡……
回家后,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是不是真该带孩子出去旅游几天?经常不出去的话,会不会真的让孩子闷闷的、没见识?”
把这件事跟优爸讲了,反被他嘲笑一顿:“这事你攀比个什么劲?带孩子出去玩玩确实不错,可这又不是唯一长见识的办法。现在的亲子游,还是有吹嘘成分的,很多都是精明商家的噱头,不用太在意!”
-02-
别以“长见识”的名义,被旅游给“绑架”了
现在的家庭,收入水平普遍比以前好。父母们手里有了钱,对孩子教育的质量、全面发展的渴求,越来越高。
于是,针对儿童的假期旅游、亲子游,成了这几年的热门,各种号称能提高孩子素质的活动层出不穷:暑假有夏令营,寒假有冬令营,十一有游学,还有打着“情商”“智商”名义的各种训练营……
身边一位妈妈算了算,每年花在孩子旅游上的费用,得有小1万块,再加上辅导班、钢琴课,一年花费真的不算少了。
我问她,孩子参加这么多活动,效果大不大?她说:“虽然看不出啥大变化,但出去看看,总比不出去强点吧!再说了,人家孩子都去,我也不想自己家孩子落下点什么……”
其实,假期带孩子出去走走,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在一些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旅游的作用有点被“神化”了,令家长们觉得不带孩子出门“长见识”,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另外,很多家长之间的攀比,也让亲子旅游变了味,聚在一起聊得无非就是:“去过多少个地方”、“住的什么酒店”、“坐动车还是坐飞机”、“给老师捎了什么礼物”……感觉这不仅仅是让孩子“长见识”了,反倒成了很多家长之间的炫耀、比拼。
这样炫耀意味的旅游,对孩子来说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03-
旅游和“长见识”,真不是一回事
不止一位妈妈跟我说过:每次带孩子出去旅游,其实都有点失望。
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的隔阂,让孩子玩伴少、接触自然的机会也少,一放假就知道窝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于是很多家长就想着弥补一下孩子成长的缺憾,带孩字出去接触大自然,感受下当地的乡土人情。
可是去过的地方多了才发现,商业化气息太重了,甚至都覆盖掉了景区本来的氛围。你走进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发现里面只不过是个小卖铺而已,琳琅满目地摆着你网购也能买到的所谓“纪念品”,价格却要贵出好几倍。
而且,很多景点根本就是“人造景点”,很多看起来沧桑无比的建筑,或许就是几年前用钢筋水泥新建的,根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历史、人文气息,只是弄个噱头让你花钱而已。
就像有家长无奈调侃的那样:“只不过是带孩子从小区附近的超市,来到了山间的小卖铺……”
所以说,出去旅游和“长见识”,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有时候你又搭钱又搭时间,还那么累,并不一定能让孩子收获多少东西,只不过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一批资金而已。
如果你带孩子的旅游是这样的,不如不去。
-04-
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是在景点和酒店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优妈在成都待了一段时间,并且趁着工作之余,逛了很多大小景点,都江堰、宽窄巷子、杜甫草堂……
我跟同行的一位老教授“吹嘘”:“我也算半个成都人了!”
老教授笑了笑,对我说:“一座老城的灵魂,从不在那些人流熙攘的景点里。你只有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随着居民的节奏起居生活,才能真的了解这个地方……”
听完老教授的一番话,我沉思许久。
很多时候,我们带着孩子挤破头去报旅行团,在导游的催促下,从一个景点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用手机咔咔拍几百张照片……可是几天行程下来,除了疲惫,并没有剩下多少东西,即便再翻看之前的照片,也没有太深刻的感觉。
这种走马观花、赶鸭子上架式的旅游,又有什么意义呢?
-05-
暑假,到底给孩子怎么安排?
优妈上面说了那么多,这种旅行没必要去、那种旅行没必要去……难道孩子就不适合出去旅游,难道就得在家待着玩手机、打游戏吗?
当然不是!读书、旅行,绝对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情操最好的方式之一,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科院的陈琦老师,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多年,也是一个爱带孩子旅游的人。她有次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跟家长们说:
“孩子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懂什么历史古迹、人文内涵,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自由玩耍的地方,是一个有水、有树、有小动物的地方。这个年龄段,真的没必要强行让孩子长见识,这说白了只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已。
我真正带孩子出去旅行,是在孩子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杜甫的《望岳》,孩子回家说想去泰山看看,于是,我们就一起搜集了泰山相关资料,然后找了个周末,当天去,第二天回。
从那以后,我跟孩子的旅行,基本是按唐诗、宋词里来的,当孩子自己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我才会带他去。
我一直觉得,旅行,不是炫耀给谁看的,更不是鼓励孩子单纯消费享乐的,我只在孩子有探索欲望的时候,才会满足他。”
--------------- 教子有方 ---------------
跟百万妈妈一起,让育儿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