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的天气特别的热,于是不少家长们都选择在晚上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耍。五岁的小侄女来我家玩,非要让我带着她出去。刚走到小区的泳池边,就看到林林和果果两个小朋友大声地哭闹着,林林还一巴掌给果果打过去。林林的妈妈看到了,马上跑过来分开了两个小朋友。然后轻言细语地对林林说:“我刚看到你很生气,甚至很着急”,转过头又对果果说:“我看到你也很难过”。紧接着又问两个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林林先开口说:“他想玩我的玩具,我不愿意,他就来抢”。林林妈妈又问果果说:“事情是这样的吗?”果果说:“我真的很想玩他的玩具,他不给我,还打我”。林林妈妈说:“我知道了,事情是这样的,果果很想玩你的玩具,但是你不愿意,果果就直接来拿,你就把果果打了,事情是这样吗?”林林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太着急了。”林林妈妈说:“我知道,果果很想玩林林的玩具,但是林林又不愿意,除了直接去拿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果果也想想除了动手表达拒绝,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两个孩子想了想。这次果果先说:“我把我的好玩的玩具给你玩吧,你的玩具不想玩了,就给我玩,我等着你。”林林说:“对不起,我也不该打你,我下次会给你说清楚的。”2个小孩都笑了,林林的妈妈也笑了。
其实小孩之间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也不要看到两个孩子发生冲突后就去一味指责动手的那个小朋友,或者要求孩子不可以和谁谁一起玩。我们作为家长的,要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上面故事里林林妈妈一样,林林妈妈先是平静的接近孩子,阻止了2个小朋友进一步的伤害行为。然后认同了2个小朋友不同的情绪,孩子是需要被成人认同情绪的,就像成人很难过时,有希望有一个人在身边对你说“我知道你很难过”,这时你也会觉得情绪好了一大半吧。紧接着林林妈妈没有对林林说“你怎么可以打人呢,打人是不对的”这类型的话,而是开始搜集信息。搜集信息是为了帮助幼儿分析问题出在了哪里以便后面解决问题。搜集好信息后,林林妈妈帮助两个孩子理清了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然后重述问题告诉两个小朋友。最后抛出问题,请幼儿来想遇到这类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事实是孩子能想出他们更愿意接受的办法,所以不要试图为孩子提供你的办法,除非孩子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那么你可以提供几种办法供孩子选择。这样解决冲突的好处是什么呢,你的孩子下次遇到同类问题他会知道如何解决,他还会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现在很多孩子孩子,遇到问题不会思考,解决问题简单粗暴,嘴巴未动手先行。当孩子长大以后,遇到更负责的问题,更大的冲突,还能直接简单粗暴地对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