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拖延症怎么办? 六个方法教会他时间管理

作者:德云辣妈 07-29阅读:3376次

身处后现代化时代,技术变革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由原来的10年20年,缩短为2年甚至1年。因此我们需要终生学习,去适应知识更迭快速的时代。

也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遭受信息轰炸,我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我们除就寝时间外,无时无刻不被互联网围绕。我们的时间处于“永远在线”的状态。在这个时间战争中,相对于互联网,我们处在被掠夺的一方。网络的资讯、手机上的APP霸占时间的同时,我们疲于应对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事。面对时间的碎片化、在线化,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成为时间战场上的赢家显得尤为重要。终身学习、知识革命、知识焦虑、碎片化、永远在线、时间战场这些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时间状况,从而把握好自己的时间。

其实,很多拖延的人太过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比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然后就开始了拖延。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因此,学会时间管理很重要。那么,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1、设定闹钟有技巧:培养乖乖起床出门的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早上是一天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时间最仓促,不断的重复提醒,而孩子却磨蹭的要命。家长的反应就是唠叨和催促,大叫“快快快”,这样开始一天对任何人来说都太恐怖了。

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孩子还是会很配合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设置闹钟提醒,我给我的孩子设置了如下闹钟:

每个铃声都是孩子自己选的,其中一些时间是和孩子商量过的,比如考虑到她醒来之后要在床上缓缓。

2、规划出专门的陪伴时间段:培养专注的孩子

很多上班族的家长,在家经常“魂不守舍”。要么是干自己的事情,孩子玩孩子的;要么就是孩子想要爸爸陪,爸爸却捧着手机“发傻”;要么就是爸爸虽然看起来在陪孩子,却是心猿意马。

陪孩子玩,不需要很长时间,但一定要有质量。工作的时间段忙工作,专门留给孩子的时间段就专心陪孩子。时间不用很长,10分钟、半小时都可以。在这段时间,扔掉手机、离开电脑,全心全意认认真真听孩子指挥,按照孩子希望的玩法去配合,孩子一定会感觉非常开心。

3.准备游戏清单:培养有计划性的孩子

找个周末,提前和孩子一起商量,把他爱玩的和对他有益的游戏写下来,需要的话甚至可以画出来,张贴出来,游戏时间看着它,让孩子像点菜一样,挑喜欢的做。

一方面可以让亲子时间不至于无事可做,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做主、自己做计划的感觉。

4.为日常事务制定流程:培养有条理的孩子

为日常事务列出了步骤,做成了流程图,和孩子一起按部就班的执行。其实,幼儿园里老师们一直是这样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有步骤,甚至还会编出顺口溜,孩子也需要这种秩序感才不会陷入被呼来喝去的烦躁情绪中。

5. 在家庭留言板上写下答应过的事:培养信守承诺的孩子

“妈妈,你上次答应过我要带我去看电影,你怎么忘了?”很多家长经常会痛快的答应孩子的要求,然后就抛到脑后。孩子可是认真的,对于自己渴望的事情,他们可不会忘。

家长可以在客厅里放置一个留言板,任何答应孩子的事情,都写在上面;同时,孩子答应的承诺、提出的好想法,也都写上。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备忘,另一方面,和孩子一起,平等地遵守承诺,会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6. 月历上的大红勾:培养懂得坚持的孩子

我们总爱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给孩子帖各种负面的标签,什么淘气呀,拖沓呀,不爱说话呀……其实,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只是我们视而不见。

家长可以用月历来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如果他今天进步了,完成今天的任务或者做到了期望的事情,就为他在月历牌上打上一个大大的勾。到了月底,和孩子一起数这个月究竟得了多少大红勾,然后给他一份奖励。这样,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有奖励更愿意坚持下去了。

战胜拖延,追根究底,还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并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潜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对话的tips(括号里是要丢弃的自我对话方式):

1.我选择/我想要…… (vs.我必须/我一定得……)

2.这个任务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 (vs.这个任务太大了)

3.我今天要开始做…… (vs.我今天必须完成……)

4.我也可以是平凡人 (vs.我必须完美/出类拔萃)

5.我一定要休息娱乐/休息娱乐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vs.我没空休息娱乐/休息娱乐就是偷懒)

我想大多数有拖延情况的人也许都还没到严重成“症”的地步,但也或多或少地被它影响了生活,影响了对心中理想的追寻。克服一个问题并不简单,需要自己给自己很多的支持与鼓励,期间也许会有许多的反复,但只要我们的大方向是好的,我们就该肯定自己。

“认识到眼前残酷 (这个词程度太深,但我想不出换什么好)的现实,同时又看到未来的光明与希望。”这是我一直很欣赏的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