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被闺蜜刷屏了,原来是她的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
本来这也是个小事,孩子之间,偶尔吵个架其实也正常。可问题是,在家里却有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她婆婆认为:别人打了你,你就要打回去,不能吃亏了;而她老公则认为:小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被人打了也要忍让一下,毕竟小孩子的打闹并不能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孩。
有一次,我领着女儿在公园玩。她看到一朵红茶花很漂亮,于是伸手摘了过来。
我还没来得及上前教育她不能随意摘花,边上就有一个男孩子冲上前去,一把抢过了她手中的花,并且蛮不讲理地说:“是我先看到的!”
我女儿站在那儿呆若木鸡,竟然无法应对,一时间不知所措。
我走上前去,安慰女儿道:“宝贝,既然是哥哥先看到的,就让给他吧?”然后我领着她离开了。
可是事后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明明是那个小男孩无礼,为何要让我家宝贝委曲求全呢?这明显不公平嘛!
当然了,这个并不重要。我更在意的是,当女儿遭遇抢夺那一刻脸上的茫然无措,始终让我历历在目!
我分析了一下,孩子在家里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于“遭抢”的经历,所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无礼冲击,她的脑海里找不到相关的生活经验去处理应对,所以才会显得如此茫然无助。
回家后正好看了一本关于如何处理危机公关的书,于是我突然联想到:幼儿在面对欺负时的应对方式,跟我们成人世界的危机公关处理,不是一脉相通的吗?
小孩子对于被欺负的应对方式,事实上并不关乎一时意气,而是检验他们社交能力的一种体现。
如果一个小孩被欺负了,或者看到别人被欺负了,他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这样的突发事件,足于证明他的社交能力是相当强的。这正如前面讲的成人概念里的“危机公关”。
那么,在这种问题上,怎么样的应对方式才是比较恰当的呢?打不还手就是最好的吗?
我看未必!一味的忍让,可能便会导致事态的恶性循环。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你被欺凌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打不还手的教条,只怕对方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
所以,我是不赞成孩子打不还手的。你备受欺凌,却坚持打不还手?那只证明你社交能力的单薄!
那么,是不是跟对方讲道理就可以呢?软绵绵地跟对方说:“打人是不对滴……”只怕也没有效果吧。与其如此,还不如用你的拳头回敬过去。只有在双方实力相当的前提下,才有坐下来谈判的可能。
当然了,我并不是提倡要大打出手,我只是说适当的反抗,以期保护自己。
因为,挨打被欺负之类的事情,对小孩子来说仅仅是一种突发的社交事件而已,而且这也是不常见的特殊情况,因为在家庭环境里往往不太可能发生。所以,我要让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把握机会好好地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那么,你是不是直接告诉他“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呢?这显然是太粗糙了。而且,这样的教育,小孩在理解上也会有偏差。
我的做法是,让孩子跟我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就是互相拍打。我事先跟她讲好规则:如果我打了她,她才可以打我;如果她先打我,那就是犯规。
经过几次互动练习之后,孩子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关于如何保护自己,相信也已经根植于她的潜意识了。我相信,这绝对比语言上空洞的教条更具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