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理解他,相信他,和他站在一起!

作者:互联网 08-26阅读:3209次

你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理解他,相信他,和他站在一起!

01

你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理解他,相信他,和他站在一起!

初秋夕阳映照下的小区花园,总是少不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身影,照惯例也正是我户外散步的时候。慢步园间碰到几个相熟的妈妈,便和他们闲聊了一会。

话题刚起,又来了一位相熟的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看到我们,妈妈用书推推儿子的肩膀,说:“儿子,叫阿姨好。”

小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用疑惑和排斥的眼神看着我们,没有说话。

这时他的妈妈语气急躁的又说了一句:“叫阿姨好呀!”

小男孩面色紧张,抬头看我们一眼却欲言又止地埋下头来,小嘴抿得更紧了。

她妈妈火了,把男孩推到前面,说:“你怎么就这么没礼貌呢?平时我是怎么教你的?”

小男孩还是不说,站在我们中间像是刚刚犯下了什么大错却又束手无策,低着头目光凝重的看着地面,只盼望这场公开的“宣判”能早点结束。这时妈妈一脸尴尬的对我们说:“我家孩子就这样,也不知随了谁了,见了别人就是张不开嘴,怎么说他都不成。”

这时,有一位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呀,小帅哥你害羞呀?”

妈妈还在推着他的肩膀叫他问好,小男孩突然委屈的哭了,扭头就走,嘴里大声地说着:“干嘛总是说我啊!”

妈妈急忙跟了过去,一边用手指戳着孩子的肩膀,一边大声地训斥说:“你想干嘛啊,你还有理啦,平时是怎么和你说了,见到长辈一定要主动打招,这是礼貌,懂不懂!”

母子二人的背景渐行渐远,我的心情也些许有些沉重!我仿佛能看到这位孩子未来的样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他很难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大男孩。

02

你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理解他,相信他,和他站在一起!

此刻我想了美国编剧卡森麦卡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另一个妈妈应该是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认识。她很感慨地说:“其实家长完全没必要强迫孩子一定要跟别人打招呼问好,孩子性格不同,心理阶段不同,也可能是由于心情的关系,让他顺其自然,慢慢来。”

说的没错,如果大人逼着孩子一定要与别人打招呼,又不能用正向引导的方式讲明道理,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而且,最不应该的就是当众指责批评孩子,给孩子贴否定的标签。孩子的心像玻璃一样脆弱,你的一句话会伤了孩子的心,让他没有安全感,也会产生某种特定场景下的自卑心理,这种长期的负面心理暗示,会形成优柔寡断、焦虑不安、心重多疑、自卑懦弱的心理特征,这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03

你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理解他,相信他,和他站在一起!

回忆自己小时候,每次家里来客人,或者出门见到妈妈的同事、朋友,妈妈都会很急切很热情地让我问好。可我是个从小就很内向腼腆的孩子,每每这个时候就倍感压力和紧张,不想让妈妈失望,也不愿听到她的批评,可是面对于一个不熟悉的“外人”,年幼的我实在不明白我为何要像大人那样故作热情地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寒暄呢。进入青春期后,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我会拘谨不安地和他们打招呼,如果不够热情不够主动,妈妈会表现出失望,我也会觉得自己一定是打招呼的时候做错了什么。再后来,当我自己变成一个成年人后,不管是出自个人的心理需求还是社交场合的要求,我都觉得打招呼是一件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只是童年的那种必须打招呼寒暄的压力和紧张依然会自动浮现出来。与人打招呼,闲聊几句这么简单的事,对我来说竟是一件焦虑不安的事情。

美国家庭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对于沟通的距离比成年人更为敏感。他在1998年时做了一个实验,在100个受测孩子中(平均年龄为8.6岁),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与陌生人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信号,从而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动作。孩子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后退,但“他们的确后退了”。孩子们打招呼时,更喜欢“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意识在心理学上叫“陌生人焦虑”,是儿童正常的自我保护的心理应激反应。

所以,当你的孩子不愿意与邻居打招呼,表现出腼腆或胆怯时,你不可当场强迫他一定要说,更不能当众训斥否定他,诸如“不懂事、没礼貌、胆小、怕事、害羞”之类的负面消极的语言千万别说。如果你经常因为孩子不爱与人主动打招呼而指责训斥他,他会更加厌倦和害怕与别人打招呼,会让他觉得,与人打招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进而影响他将来的人际交往。

其实教育孩子也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不强迫、不否定、善引导、多鼓励,孩子遇到困难了,要和他站在一起支持他,用心发现和赞赏他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用无限的爱来接纳自己孩子的一切,相信他能够勇敢超越自己,自信和快乐才是孩子永远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