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带孩子的妈妈,外表有多坚强,内心就有多绝望

作者:陈妍妈妈 02-01阅读:2148次

01

1月27日,又一个福州的孩子被妈妈打死了。

据说这次是因为孩子不想上英语班,又或许是因为孩子期末考试没考好。

总之,妈妈一怒之下用手机充电线,勒死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

大抵是妈妈自己也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又或者妈妈真的是有抑郁症,孩子死了,她也跟着从13楼跳了下去。

一对母子就此撒手人寰,此时距离上次因为丢手机,而被妈妈打死的泰州9岁男孩的事件,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心都会疼痛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对亲生的孩子下此杀手,是因为妈妈不爱孩子吗?

当然不是。

相反,正是因为那份爱太过沉重,才最终先压垮了妈妈自己。

在以上的两则惨剧中,爸爸这个角色都没有出现,显得惊人的一致。

泰州那位打死儿子的妈妈,说老公常年不回家,也不给家里一分钱,孩子非常依赖她,经常说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害怕,问妈妈能不能在家陪他。可是她不上班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孩子的生活要怎么办?

妈妈的说法,从她同事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我是她同事,同事几年了,住的也近,经常晚上去她家里,都是她一个人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这样,谁都不愿意,这个时候她本人也是最痛苦的。”

也有网友表示,能够理解妈妈过激的行为:

福州的这起事件中,发生惨剧的时候,爸爸同样也不在家。

所以这两个孩子的悲剧,让我再一次想起了独自带大小龙女的吴绮莉。

虽然现在的小龙女多次报警、离家出走,说妈妈家暴她。

但其实,吴绮莉真的很爱女儿。

吴卓林9岁前,每天早上都是由吴绮莉抱着上厕所。15岁前,每天早上女儿还没起床,吴绮莉就帮她穿好换衣服。

在上海的时候,吴绮莉送吴卓林念国际学校,回到香港,每月的学费也要11.5万元。但是,自己却出不起去看心理医生的钱。

虽然爱女儿,吴绮莉家暴也是真的。

六七岁的时候,吴卓林不乖,吴绮莉抓过去就打,打完了,让女儿拿着厚厚的《辞海》顶在头上,不能放下来,否则就挨打。也试过用皮带抽女儿的大腿和屁股。

如果吴卓林过了11点,催了好几遍都不睡觉,吴绮莉真的会让女儿开着灯熬通宵:“拿了很厚的纸,让她在那写‘我不睡’,停下来就打……写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

明明那么爱孩子,却因为错位的家庭结构,缺失的父亲角色,妈妈独自一个人扛下养育孩子的重担,最终落得骨肉分离的收场,怎么能不让人心碎?

02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兼并着孤独和寂寞,这没什么好奇怪。

太多的文章和书籍也标榜着女人要独立,要自强,要自己赚钱买花带,自己有面包男人只需负责给爱情就好。

所以,我也早就习惯了一个人吃饭、睡觉、看电影,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寂寞冷。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己独身一人的基础之上。

一个人可以无所畏惧,可生命一旦有了重量,就会渐渐地令人窒息。

有了孩子的女人,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迅速地干枯颓败下去。

一个人怎么样都可以,可是因为有了孩子,所以便想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想给孩子创造好一点的条件,给TA一个幸福的童年。

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的妈妈,往往越努力,却越崩溃。

有老公在身边,累了乏了还有人能换换手;有父母公婆帮衬,熬不住还能休息一会儿。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看不到头的绝望,很容易就会将自己压倒,这时所有的怨恨和无助,会就自然地发泄到弱势的孩子身上。

这么说,绝不是替那两个打死孩子的妈妈开脱,只是我现在也正经历着这种一个人带孩子的过程,所以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那些妈妈内心的绝望。

我家住的这幢楼,四楼是今年新搬来的一家,我只看过一个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小女孩,从没有见过孩子的爸爸,妈妈每次出门都是一幅行色匆匆的样子。

下大雪的第二天,我下楼看到妈妈着急带孩子出门,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走在前面,去车库取车,孩子矮矮小小地跟在后面,一步一挪地跨着大大的楼梯,两个大眼睛里全是泪。

我问她,你是不是害怕。

小女孩点点头。

我说,你妈妈去拿车了,我拉着你的手带你一起走,好不好?

她就把小手伸过来。

我拉着她走到楼梯口,告诉她,外面很多雪,很滑,要小心。如果想玩也可以一边玩,一边等妈妈。

直到看到她妈妈来了,我才悄悄离开,没有惊动她。

我不是想等别人说句“谢谢”,而是因为知道一个人带孩子的妈妈,真的太苦了,所以,能帮就帮一把。

03

自从我辞职后,最急迫的就是经济问题。

所以,当不高兴先生有了一个出国挣钱的机会时,我只能拍着胸脯鼓励他去争取,还虚张声势地告诉他:别害怕,家里有我!

不高兴先生走后,最难熬的是第一个星期。

每一天都像一年那么长,盼他赚到钱,又怕他赚到钱。

赚到钱固然能增加收入,但意味着他在国外的时间就会延长。

他有些埋怨我,说没阻拦他,才让我们两地分居。

我知道他是特别恋家的人,之前有机会去南京工作他都不愿意,何况这次是出国。

但赚钱对于一个要养孩子的家庭有多重要,我们也是心知肚明,所以这一次,我是真的成了驻家独自带娃的中年妇女。

尽管ALEX同学已经上幼儿园,可但凡知道我一个人带孩子的人,都会说一句“不容易,真辛苦!”

那个叫“老公”的男人,平时在家好像没什么用,可是一旦不在身边,你才发现,原来真的不需要他替你做什么,赚多少钱。

一个男人存在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他的妻子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这有可能也是很多妈妈离不开渣男的原因)

长时间的老公不在身边,或者父亲角色缺位,会让独自带孩子的妈妈陷入无尽的绝望之中,是那种没了依靠,又不得不每天逼迫着自己要努力、坚持,且看不到头的绝望。

比如,我拿了四年驾照,从来没上过路。

以前不管不高兴先生怎么威逼利诱,我都因为心里实在太害怕,不敢碰车。

但他现在不在家了,就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老公要是长年不回来,那孩子以后上学刮风下雨的,你不会开车怎么办?”

我便奇迹般地一夜之间克服了恐惧,学会了开车。

只要是对孩子有利的,妈妈们真的是会豁出命去努力。

可再拼命,时间久了妈妈们天大的耐心也会有磨平的时候,独自带着一刻不会消停的男孩的妈妈更加悲催。

每次ALEX同学触碰到我的底线时,我都特别想把他绑起来,痛打一顿。

不经我的允许随便动我东西、在墙上床单上乱画、晚上怎么都不睡觉……这些事都能分分钟让我炸毛。

当然我没有那么做,是因为在心里默念了无数遍“你要控制你自己”。

如果你经历过一个人带孩子的绝望,就再不会羡慕科比,每天早上可以看到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

因为,那根本是一个人带孩子妈妈的常态啊。

一个人带孩子的妈妈,既是保姆,又是司机,一有时间还要刻苦钻研,当各门学科的辅导老师。

每天24小时绑在孩子身上,没有自由没有自己。

一个人带孩子的妈妈,外表看起来有多坚强,内心就有多绝望。

04

外部环境那么恶劣了,那么我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呢?

  • 首先,如果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会认怂。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美貌多金的仙女,她们是神一样的存在,既能赚钱养家又能貌美如花,工作孩子两不误,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但是我不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如同千千万平凡的妈妈一样,淹没在每一个家庭里散发着自己微弱的荧光。

所以我撑不下去了,我会直接跟娃说,“妈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就像电池要充电,充完了才能继续陪你玩。”或者直接说,“我觉得我快要生气了,我得冷静一下。”

ALEX同学就是这点好,他听我这么说,有时还会大发善心,给我充个热水袋什么的安慰我一下。

认怂的好处是,你不必时时刻刻将自己全副武装,偶尔卸下盔甲,把孩子托给老人或者让孩子自己玩一会儿,好歹能喘口气。

  • 其次,不要苛求孩子

ALEX同学练起琴来,也是分分钟想让我弄死他的节奏。

最后我说,我不希望你用随便弹弹的方式糊弄我,我希望你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真心喜欢,是不是想继续学。

哪怕你真的尽力了,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那也没关系。

听我这么说,他真的就不练了。

做父母,当然是希望孩子有特长,各方面都优秀。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课业之外的学习,我愿意尽量配合孩子的兴趣。

如果他努力了,还是学不下去,那真的不如放弃这条路,开拓他别的兴趣。

  • 第三,学着给自己解压

个人推荐聊天的方式。

虽然我有社交恐惧症,但隔着屏幕会好很多,几个妈妈在一起互相吐吐槽,原来你家死孩子也这样,原来你老公也没好到哪里去。哈哈哈……

这样心情真的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另外运动、看电影、写文章、听音乐,还有我喜欢听相声,看搞笑小视频都是不错的自我解压方式。

只有妈妈先放过自己了,才不会跟孩子过不去。

  • 第四,想办法赚钱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世界上99%的痛苦都能用钱来解决,钱真的很重要。

有次跟一个有钱的妈妈聊天,人家很轻松地说,“孩子的事基本不怎么操心,因为我们自己赚钱的能力摆在这里,孩子多少也会从他父母那里遗传到一点点,这样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想想,真的非常有道理。

通常妈妈把孩子逼的那么紧,是来自源于对未来生活的焦虑。

可是,与其盯着孩子要上进,要努力,不如自己想办法多赚点钱。

看到爸妈那么努力,那么孩子一般也不会太差。

05

每一个孩子降临到人世,不但带着新生的喜悦,也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压力、婆媳矛盾、家庭纠纷等,数不胜数。

如果把这些都压在一个妈妈的肩上,任谁都不可能不崩溃。

绝没有任何一个妈妈,会想要亲手扼杀掉自己的心血和希望。

逼迫她们走上绝路的,是她们默默奉献的甘苦,无人看见;是她们不求回报的付出,没人体谅。

但愿看到此文的爸爸们,一定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妈妈,因为不管你们拿着多少万的薪水,但真正撑起这个家的,永远是那些温柔而坚韧的妈妈。

只有妈妈先快乐起来,孩子才能好好长大!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育儿方面的内容,请关注我,我是陈妍妈妈,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育婴师,专注亲子关系、儿童心理,与您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