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刘国梁的女儿,从小就对高尔夫感兴趣。三岁开始,在爸爸的陪伴下,开始进行枯燥艰苦的训练,六岁开始参加世界级赛事。
这期间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困难和失败,全国比赛有很多孩子都会因为打不好而哭鼻子,但是,刘国梁的女儿赢赢从来不会因为打得不好而哭,反而告诉妈妈:“哭有什么用,打好第二杆不就行了。”
刘国梁在指导女儿打球的时候,告诫她:“乒乓球有句话:我不好无所谓,我只是让你更不好。可在高尔夫,你控制不了别人好不好,你必须让自己好。”
这个好,除了本身的技能,还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即使这一杆打得不好,还有下一杆。聪明如刘国梁,在锻炼女儿技能的同时,也在提升她的耐挫力,让她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有一颗平常淡定的心。
在女儿拿到了国际大奖的时候,刘国梁说:“成功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的兴趣上推一把,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历经艰难险阻,却也趣味丛生。”
可是,能够让孩子在失败中站起来,不被失败打倒,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耐挫力。
耐挫力,就是指人遇见挫折的时候,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耐挫力都降低了。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优越的物质生活造就孩子的自私个性
优越的物质生活,让孩子衣食无忧;玲琅满目的玩具,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读什么书,上什么兴趣班,学习是否跟得上,都是家长在操心。
孩子喜欢的和想要的,家长也会尽量满足。因为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孩子越发不知道珍惜,吃不完的零食,随地扔的玩具,孩子们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里,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也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随处可见,因得不到一个玩具和一个糖果而大发脾气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孩子。而看不得孩子受委屈的家长,也会尽自己所能,无条件满足孩子。
② 过度保护
孩子摔倒了,有的家长会去打桌子,拍椅子,跺地,为了安慰孩子,甚至说:“怎么把我们宝宝碰到了,讨厌。”
在幼儿园,孩子跟小朋友有一点冲突,家长就拉着孩子说:“走,妈妈去批评那个小朋友,别怕,妈妈护着你。”
在小学里,因为一个理想的座位,家长主动去和老师协调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这种过度保护之下,不仅让孩子没有自我强大的能力,还让孩子变得喜欢推卸责任——什么事情就喜欢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总觉得自己没有错,造成一种“伪委屈”心理。不仅如此,还会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时间久了,孩子也就有了一颗玻璃心,受不了别人的质疑,也接受不了和自己有异议的意见。
③ 畸形的爱和过重的学习压力
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但是,只要成绩不好,就会立马斥责孩子。成绩成了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都好说,要什么给什么;成绩不好,母不慈子不孝。
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家长处心积虑,孩子也身心疲惫。
孩子本身有差异,有的擅长书本知识学习,有的却在体能方面更好,有的在别的才艺上有突出表现。家长用成绩这个标准,去衡量孩子,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内心脆弱,接受不了自己的不足,别人和自己都看不到自身的优点。
02
耐挫力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时生活里养成的。
家长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呢?
① 认识到耐挫力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会刻意去保护孩子,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即可。但其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遭遇一些挫折,这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家长也不可能去保护孩子的一辈子,他们总有需要单独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如让他们学会独立翱翔的本领。
一个人本事再大,如果没有抗击挫折的能力,一切都是空架子,一个小小的意外或者挫折,都会把你打回“原形”。
对于人生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再去努力的勇气。
② 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
孩子在学习吃饭、走路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的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帮助孩子,让他们战胜这些小失败,体会到“胜利”的快感。
只有让孩子去感受和经历挫折,他们才不会对挫折产生恐惧和畏缩。
认识到了挫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他们因此获得了掌控感,变得更加自信。
小时候,女儿很羡慕别人会玩轮滑。可是,当她穿上轮滑鞋,摇摇晃晃地走在路上,偶尔还会摔倒的时候,她想放弃了。
我买了一双成人轮滑鞋,和她一起学,我也会摔倒,会叫唤疼。但是,我还会站起来,继续滑。在无数次摔倒之后,我和女儿都学会了轮滑。当我们牵着手一起玩滑轮的时候,我告诉她:“困难从来都怕努力和认真的人,只要身怀这两个法宝,披靳斩棘,什么困难险阻都可以克服。”
③ 正确认识失败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但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孩子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一旦失败了,他们往往就会自我否定,产生消极情绪。这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失败很正常,谁都会失败,再努力一些,下次就会好很多。”
班级里选择班干部,成绩不错的女儿却没能当上“一官半职”,她很不开心,觉得自己特别的失败。
我告诉她:“班干部不仅要学习好,更需要性格活泼,善于帮助同学。可能在平日里,你没有给老师留下这个印象。不过,这一次没有选上没有关系,以后在学习上经常帮助同学,多为班级做些事情,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和改变,就会选你了。”
女儿把没有当班干部这件事,变成了自己努力改变的动力,过了一个月,因为她“突出”的表现,班主任给她安排了一个“学习帮手”的职务。
④ 不要在孩子不擅长的事情上给孩子制造挫折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特征,正如孩子一样。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对孩子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对孩子提出适合他们能力范围的期望。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会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
朋友的儿子很喜欢跳舞,而且身体很柔软,特别适合舞蹈。可朋友认为,男孩不“适合”学舞蹈,武断地给孩子报了架子鼓。结果是,孩子学了一年架子鼓,进步却不大。这让朋友特别苦恼,经常责骂孩子,对他挑三拣四。
后来,在一次考核中,朋友的儿子再次不达标,这让她彻底放弃了让孩子学架子鼓的心愿,转而听从舞蹈老师的建议,让他学了舞蹈。
没想到,仅仅学了半年的时间,孩子就在市里的一个比赛中,拿了个大奖。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尽量让孩子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找到最好的状态,变得自信。
⑤ 给孩子树立榜样
心理学研究证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行程和改变有着显著的影响。
平时生活里,家长遇见什么事,少抱怨,少唉声叹气,而是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正所谓焦虑的家长,教育出胆小怕事的孩子。但是,一个愿意去勇敢面对困难的家长,一定会教育出看淡挫折、努力向前的孩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提倡“少说多做”的育儿理念。他被学校开除,他的爸爸没有抱怨和打骂,而是带着他一起去看书和写文。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郑渊洁一个人写一本杂志,而且一写就是很多年。如此优秀的郑渊洁,和父亲的不抱怨、努力面对困难的态度和韧性是分不开的。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家长还需要:对孩子应该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要求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鼓励他们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
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生活,他们才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有机会与挫折“交手”。这时,家长只需要鼓励孩子,让他们面对挫折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心理,知道困难只是成长道路上一点风雨,只要自己足够坚强和努力,风雨终会过去。
风雨过后,才会有美丽的彩虹。不经历挫折,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金刚”呢?
人生的路那么长,孩子需要独自走很久,家长们不应该当孩子的“拐杖”,而是应该让孩子学会长出“翅膀”,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