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主见的“乖孩子”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作者:父母必读 02-19阅读:4204次

你的培养决定了孩子能否成为他自己,拥有乖小孩按部就班的人生,还是怪小孩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为什么有的孩子没主见,总看别人的脸色做事?

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颠三倒四、绕来绕去,或者不敢说话,不会和人沟通?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逃,只会向父母求助?

……

这是因为这些孩子不会照顾自己,欠缺人生必备的一些能力。

现在的乖孩子越来越多,随处可见。乖孩子总能得到家长的表扬,可当乖孩子长大后,他们很可能不会照顾自己,把生活弄得一团糟。

有个乖乖女长到 28 岁,一直单身。一个男孩约她看电影,她的反应是立即掏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要不要和这个男孩一起看电影呢?”妈妈还在电话那头表扬她:“女儿,你真乖!”等女孩挂断电话,男孩早已经被吓跑了。连看不看电影这种小事都无法自己决定,谁还会和她谈恋爱呢?有的孩子因为一直听话,事事听从家长安排,所以不会独立思考,自理能力也很差。可是家长不管这些,看见“出国热”就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帮自己拿主意,孩子只能找个有主意的人谈恋爱,继续听恋人的话。这种爱情是很盲目的,往往以分手告终。

妈妈群里不知谁在半夜热谈中抛出一个问题:乖孩子……真的好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从小就招人喜欢,不给人添麻烦。家里人忙的时候,我会自觉地窝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只有当家里人闲下来,我才会跟他们聊天、嬉戏。为此,邻居常表扬我说:“宝贝好乖。”

但小小的我并不是发自内心想成为一个乖孩子,只是,“乖”是那个年代大人对小孩最高的表扬。我早已知道,如果我不乱跑,不给大人添麻烦,就是乖。我如果乖呢,让大人高兴,他们会更疼爱我……

上小学,我的成绩很优秀,获得的奖状很多,周围人夸我又乖又聪明:爸妈经常出差,还那么有自制力,学得那么好,不简单!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很羡慕那些有家长陪伴写作业的孩子。

上了初中,我也很乖,乖乖看书,不谈情,不晚回家……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文静。但乖了那么多年,在高中毕业那天,我忽然觉得很悲哀——青春期这么朝气蓬勃,我却沉稳得可怕:宿舍里那些刺激的话题,我插不进嘴;别人激情四射在台上舞动,我呆呆站在台下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褪去了那个活泼的外壳,渐渐露出淡漠、麻木的本质。

建立自我意识很重要

乖小孩问题的根源是没有自我意识

对孩子来说,建立自我意识非常重要。拥有自我的孩子会自信、自尊、自爱,因为他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是独立的,“我”要为自己负责,“我”要活得更好。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是自我意识。

没有“自我”的孩子会活在镜子中,活在别人的反应里,这个镜子可以是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他会活得非常辛苦,因为必须看别人的反应,他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完全由别人主宰他的感受。别人对他说一句好话,他可以开心一整天;别人说一句不好的话,他会哭上好几天。

没有自我的人,不懂得拒绝别人,因为不知道“我”和别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没有自我的人,没有改变和提升自我的动力,只会埋怨别人、怨恨社会;没有自我的人,更不会经营自己的人生。近些年,社会上爆发过许多恶性案件,撞人后刺死伤者的药家鑫、对妻子家暴的李阳、杀死自己父母妻儿的李磊……他们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所以不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没有自我的孩子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

那么,没有自我的乖小孩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呢?

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乖不乖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要求孩子做听话的乖孩子,拿孩子与其他乖孩子比较,要求孩子听话、不许顶嘴,必须服从命令和安排。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我,习惯性地依赖父母,不会独立思考。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否定、批评、指责,甚至犯罪感、羞愧感来引导孩子,导致孩子不想要“我”。我在香港地区长大,我发现在香港、广东这边,家长一看见孩子哭就会说:“不要哭啦,等一下警察来抓小孩!”“不要哭啦,拐子会把你拐走!”“不要哭啊,女孩子都会笑你!”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糟糕的感觉,从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矛盾的是,父母觉得孩子乱七八糟的情绪很烦,不准孩子哭、发脾气,可又不肯告诉孩子,怎么把自己心中的那份难过、愤怒消除掉。于是,孩子知道“哭和发脾气”是不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对”,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种情况发生几次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这种‘不对’的东西总是出现呢?为什么我一旦哭泣或发脾气,父母就总是骂我、打我?到底是怎么搞的呀,是不是我不正常?”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不会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了。父母点头就是对,摇头就是错,而且还会小心翼翼地看家长的脸色,根据家长的反应做事。

从那一刻起,孩子的“自我”和“感觉”便分家了——那些“感觉”总害我挨骂挨打,我不要它们了!可是,真正的“我”恰恰存在于感觉之中。当一个人和感觉分家时,就是和“我”分家了。也因此,“与感觉在一起”是孩子照顾自己必备的能力。

帮孩子建立自我意识

只有当家长用心去感受孩子时,孩子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

我举个例子,小明因为和老师顶嘴,被老师赶回了家,躲在房间里一直哭。妈妈知道后,对小明说:“哎呀,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身为学生,怎么可以和老师顶嘴呢?”妈妈说的道理没有错,可小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定是很反感的——这件事我已经做了,现在你说这个还有什么用?妈妈可以试试先接受他的情绪:“小明,我看见你心里很难受,要不要先和妈妈聊聊呢?”这样小明就会感觉舒服很多, 因为妈妈不在乎“我”的对错,而是在意“我”内心的那份感受。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用“我”做开头说话,譬如“我要吃饭”“我很高兴”……“我”说得多了,孩子就会意识到“我”的存在,然后爱护这个“我”。

孩子是乖点还是淘气点好?这是“哪种人更易成功”的一种变题。

在我看来,乖孩子有两种:

一种是没主见的乖,长辈让他做什么他做什么;

另一种是有主见的乖,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我大可列举出很多乖而且成功的人士。不久前刚离世的杨绛先生,她的身上就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也有着学者超凡脱俗的精神光华,可谓是“乖而不愚”。

所谓“乖而不愚”的孩子,即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孩子不但不盲目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但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我们给予孩子怎样的成长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肯定不敢说;但是,假如我们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他就会愿意表达、愿意展现自我。

所以,那些当过“乖小孩”的父母,不用因为社会上“乖小孩容易没有出息”“小孩越乖,长大后越痛苦”的无心之言而自艾自怨或忧心忡忡,因为,"乖"和"会思考"其实并不矛盾!

本文部分选自图书《这样做父母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