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半球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不足2500万,宽松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让很多人以为这里的孩子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其实根据我的观察,澳洲父母也是颇为用心地在为孩子打基础。
积极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和中国式的全盘计划、细心呵护相比,澳洲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独立精神。
以前还没有娃的时候,去一个本地朋友家玩,他们的女儿才一岁半,还不太会说话,但可以晃晃悠悠地自己走。
有一次,我发现他女儿摔倒在草地上,立刻条件反射地要上去哄.
她爸爸却马上拦住了我,宽慰我说:“没有关系,我们这里是粗野型的。”说着,她也挺熟练地自己站了起来,一点也没有求抱抱的意思。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种所谓的“粗野放养”是让孩子成为孩子,允许、鼓励他们犯错,只要不危及生命,吃点苦、受点伤反而可以学到更多、做得更好。
“没有关系”是澳洲人最常用的口头禅之一,而他们的育儿态度也是实实在在的少点担忧,多点放手,甚至还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磨练。
比如说孩子到了14岁,家长就会让他们去找兼职,送报纸、做汉堡或是做清洁(澳洲法定孩子14岁可以打工);等到了18岁以后,孩子更是成了家里“不受欢迎”的人,需要自己开始独立生活。
虽然这些磨练和试错会占去很多时间,但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坚毅的品质和乐观的性格,他们愿意挑战未知的事情,能够坚持自己的方向,使得澳洲的创新力源源不绝。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飞机黑匣子、Wi-Fi核心技术等都是澳洲人发明的,2015年多伦多大学发布的全球创造力指数中,澳洲更是位居第一,美国排在第二。
在大自然畅享运动的乐趣
说起户外运动,不只是澳洲家庭教育的特点,更像是整个国家的标志。让孩子去野外奔跑,和动物亲近,既增强了他们的体格,又培养了环保的意识。
四面环海的澳洲,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有山川湖泊、沙漠雨林,还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这里有516个国家公园,有些就建在居民区附近,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大球场,每次去都会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踢球、跑步或者玩飞盘,就连三四个月的小宝宝也被挂在胸前,一起来散步。
在澳洲,还有许多家长自发组织的育儿活动,小到两三个家庭,多到十来个,一起带着孩子在户外游戏。
不会走路的孩子被放在毯子上玩耍,大一点的则跟着父母爬树、玩水,或者捡些落叶、石子做手工。
有些作品还会在社区中心展出,虽然做得有些粗糙,但重在参与的乐趣。
澳洲父母们之所以这么看重户外运动,一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
二是出于对家园环境的热爱,崇尚自然的风格;
三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参与团体运动能锻炼孩子的沟通协作水平,在求学和招聘中都会更受青睐。
每到周末,社区足球场外面就停满了一排排的汽车,看台上都是来陪孩子训练或是看孩子比赛的父母们,有的还会穿好球衣,带好助威的彩球彩带,真是出钱出力又花心思。
积极适应多元的文化环境
澳洲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除了少量原住民,大都是欧美亚非的移民后裔或新移民。
据国家统计,目前超过28%的澳洲人都是出生在国外后,搬来澳洲定居的。
对于澳洲父母来说,首先他们要教导孩子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要让他们欣赏包容其他种族的文化。
我的一位澳洲邻居娶了法国太太,从孩子出生后,他们就一直使用两种语言和孩子沟通,还会在每年7-8月带孩子去法国度假,因为那时正好是南半球的冬天。
很自然,孩子就会说法语,还结交了法国小伙伴。
如果不能回家乡,每年澳洲的国家社会服务部门都会公布各个主要种族的重大节庆活动,光2017年就有330多个纪念日子,包括中国的春节和国庆。
澳洲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落在很多细节处,比如说学校的老师不能强制孩子说英文,只要老师会,可以和孩子用母语沟通;每年政府还会举办多元文化周,让大众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美好。
可能因为这样的大环境,澳洲人也很乐于带孩子体验不同的文化,孤独星球的创始人就多次带两个孩子走南闯北地旅行。
华人武馆里也有不少来学功夫的白人小朋友,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希望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多姿多彩,然后让他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澳洲人的这种包容态度使得孩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平和的心态,既了解自己的根,又吸收别人的养分,这也是他们将来行走社会的必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