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6周就送托班?怪不得国外二胎三胎四胎随便生!

作者:陪玩时光 03-06阅读:4687次

三个孩子的妈妈LULU最盼望的,莫过于孩子们上学的时候。送走三个精力无敌的“永动机”,忙碌的老妈子终于有机会得以喘息。

她是住在悉尼一位全职妈妈,已经获得澳大利亚永久居住证。

家有三个娃,大儿子6岁,二女儿4岁,小儿子2岁半。每天早上八点,她的工作就是把娃分别送去家旁边不远的托管所(适龄6周~4岁)、学前班(适龄4~5岁)和小学(适龄6岁+)。

澳大利亚读书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她三个孩子、对应三种形态学校的体验,也许就能给我们一份最真切的答案——

托管所Child care centre

为了娃入学,从怀孕就开始排队

在澳大利亚上学,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随性”——一周去3天可以,挑两三家学校分别呆几天也可以。

当然槽点也是有的:“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一点都不便宜!”

比如,小儿子发发在读的托管所,在澳大利亚叫做Child care centre,Child care centre分成公立和私立。发发所在的这个是政府建造的,每天的费用也要100元澳币(约合495人民币),即便这样也依然供不应求。为了让发发拿到入学名额,她从怀孕就开始排队了。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上Child care centre,政府会根据情况相应提供补助。全职妈妈把孩子放在Child care centre超过40小时,补助相应递减。

“澳大利亚政府这种方式挺人性化的,用经济手段引导全职妈妈们自己带小孩,实在带不了的,多出点钱也能解决”,LULU说。

发发学校师生比例1:3,这种情况下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孩子只要在学校出现了任何伤,老师都要给家长一份书面报告,写清楚受伤过程。

小到6个星期、大到4岁的孩子,发发的学校都可以接纳。天气好的时候,所有孩子不分年龄都会在院子里,吃蛋糕、玩游戏、晒太阳,就像一个mini版的小社会,他们需要自己去交际和应对矛盾;

发发和小伙伴在户外玩

天气不好,室内也有可以让孩子自由活动的沙坑、阅读区、植物观察区。

学校里面主要教的,也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德智美体劳”——比如他们所谓表演节目,从不会规定队形、动作,只是组织孩子们在操场跑两圈或者群魔乱舞;所谓画画,就是随他们天马行空的发挥,从来不教兔子、小熊到底应该画成啥样。

发发的手工作品

LULU说:“学校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吧,在我眼里挺像在瞎玩的,哈哈!”

这样的环境下,与其说是老师教孩子,不如说是大朋友呵护着小朋友的天性自然生长。

学前班Preschool

拍照做剪报,让家长了解孩子校园生活

当孩子到了4岁,就要升级到学前班式的Preschool了。LULU的二女儿糖糖,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学费大约40澳币/天,比起Child care centre真是便宜太多了。

相对于Child care centre“散漫”的氛围,Preschool开始有了学校的雏形。入学前提有一条是,孩子必须戒掉尿片;并且上下学时间开始固定、有了学期的概念。

糖糖上的Pre school的三天班,每天需要去学校三天。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学颜色、数字、自己的名字,为进入小学阶段做准备。

糖糖在澳大利亚的学校,会有一个像私人秘书的老师负责记录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每隔1-2周,做一份剪报,邮件发给家长们。不过,老师不会刻意去拍某一个孩子,而只是记录当时活动的情况。在孩子群里找到自己宝宝的影子,也成了LULU的一大乐事。

但是,教育资源稀缺在这里也是最大的问题。澳大利亚学校的设施和面积和中国没法比,糖糖的Preschool条件还算不错,是政府刚刚拨款建造成的。而寸土寸金的悉尼市中心,学校往往就在公寓楼底楼,环境不会很好。这一点上,在中国读书的孩子们还是很幸福的。

公立小学

学区房、重点班,全世界都一样

“一直以来都听说,外国的孩子上学很轻松,跟玩儿似的。看来果然是这样啊!”

听我这样感叹,LULU笑我太天真了:正儿八经的竞争,从小学开始了,激烈程度不比中国弱。

澳大利亚小学也分公立、私立:公立由政府拨款,不需要缴纳学费;私立的每年学费要3万澳币以上。

LULU的大儿子读的是家旁边的公立小学。

咪咪上学第一天

公立学校报名根据居住的区域来定,和中国的学区是差不多的道理。同样的,好学校周围的房价也并不便宜。

教育资源稀缺的澳大利亚,竞争压力就更大。不少澳大利亚公立小学设置了OC班(Opportunity Class),相当于中国的重点班。四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参加OC班选拔考试,一旦通过,就相当于半只脚踏入了精英中学、精英大学。

所以即便在澳大利亚,孩子们放学后也会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

LULU说,学区房、重点班,其实全世界都一样。越是精英家庭,家长们本身教育程度就越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就更高了。

不过,比起国内家长的焦虑情绪,澳大利亚的整体氛围要略好些,遵循顺其自然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就拿背单词来说,背完一页,老师才会给新的,每个孩子的进度都不一样;念绘本也是如此,谁进步快就念更高难度的绘本。虽然这也是一种竞争,但是家长和孩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情况,而不会为了做最厉害的那个刻意求快。

同样的教育资源稀缺,同样的竞争压力巨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教育环境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其实无论什么地方,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父母对孩子未来期盼的心都是一样的,优质资源的稀缺性也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当很多家长在选什么兴趣班而茫然、为虐童而害怕、为升学而焦虑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放平心态、让孩子释放天性的同时,去自己发现和体验竞争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教育这件事,就是孩子人生扬帆起航的一场旅行。比起华丽的航船,给孩子更好的礼物应该是面对浩瀚大海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前行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