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大人的焦虑,害了孩子的一生

作者:富书 03-11阅读:3229次

作者:Sally喵(富书签约作者)

小伊今年两岁半了,被送到幼儿园了,可是孩子还太小了,什么都没有学会,孩子去了学校就一直哭一直哭。

老师如何哄,小伊都无法安静下来。

就像断奶一样的,小伊完全无法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孩子都是在角落里,哭哭啼啼的完成了她的煎熬一周。

后来,小伊最终在哭了一个月之后,被老师劝退回家。

或许你说,孩子本来就是应该在两岁半进学校的呀,我家孩子不也是这样。

但是,你敢说,你没有因为焦虑把孩子提前送进学校吗?

看着别人家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地图上的每一个大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的国旗,你不着急,你不觉得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为什么早教机构的门口总是那么多人排队,甚至婴儿抚触的游泳馆,都因为说有利于孩子大脑发育,而受到家长的热捧,价格翻倍吗?

所以,其实,我们正在用自己的焦虑毁掉孩子的一生。

我们的焦虑,总被冠以是我们爱孩子之名,其实爱的真谛,应该是尊重对方的需求,说白了我们的爱,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的目的。

许多的父母爱的盲目,爱的自私,爱的意识和潜意识里的是不一样的。

一、孩子的人生,不应为大人的判断埋单

虽然大人拼搏不易,但孩子的人生不应该为大人的判断埋单。

本来小伊的妈妈在生下小伊的一个月之后,就把孩子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的,但爷爷奶奶在老家有时候需要干农活,所以说小伊基本是被放养长大的。

小伊受尽了留守儿童所遭受的各种苦,离开母体的时候,那种焦虑;断奶的时候的焦虑;陌生环境的焦虑;遭受挫折,需要拥抱而不可得的焦虑。

小伊的爸爸和妈妈在北上广打拼,每天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做出了一点成绩,却因为高高的房价,觉得特别失落。

小伊妈妈想如果当初考上211、985的高校,或许世界500强的企业就会向自己敞开,那么自己也不至于和老公一起,打拼十几年,却还是只有深圳一套房。

而小伊爸妈的焦虑,就考虑到孩子身上,他们觉得两岁半完全可以去学校了。他们说:

我没有让她在我肚子里开始接受莫扎特的音乐,已经晚了别人好几步了,真的不能再耽误了。而且以后是要考名校的,如果不是名校,也会像我们一样,多奋斗10年。

其实教育制度,是一个给大家公平机会的唯一选择。

因为高考这个独木桥,打开了阶层限制的大门,构建起突破阶层的天梯,任何一个想要突破阶层的人,都必须闯过去。

但拼过这个独木桥,真的就有高起点吗?

不尽然,多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进了985、211名校,不见得都有一番成就。一番成就的背后,包含太多太多。

人民日报给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成功公式:

成功=(热情+方法) x 时间;

主动出击,方法引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

成功=(时机+心态) x 人脉;

机会一旦来临,就要用心把握,并以人脉成就。

成功=(意愿+能力) x 行动;

有能力更要有意愿,没有行动依然等于零。

成功=(自律+奉献) x 毅力;

守规矩,不违反,不过分执着得失,选择了就坚持下去。

成功=(天资+机遇) x 勤奋;

天资和机遇固然重要,没有勤奋仍是一事无成。

成功=(工作+休息) x 少说空话;

踏实地工作,告别夸夸其谈,懂得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成功=(目标+行动) x 反思;

要有明确的构想,用任何可行的方式达成目标,别忘了不断反思,修正调整。

成功=(知识+质疑) x 谦逊;

对年轻人来说,知识比财富更重要,放低姿态,你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成功=(自立+自强) x 感恩;

没有人能陪你走完一生,学着独立,也学会感恩人生路上的所有机遇。

所以,成功,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亲,即便孩子读书好,他没有其他的综合能力,依然达不到,你要的成功的样子。

二、天才少年,也可能是揠苗助长

即使天才少年,不一定就会有成功的人生,也有可能只是揠苗助长。

财经网曾爆出一篇关于天才少年林嘉文事件,曾出版过史学专著的林嘉文因抑郁症自杀。

他的遗书里告诫父亲不要做个不顾家的男人,要抛弃宅男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还告诫妈妈要有经济能力,同时还把他的心理咨询师的不专业调侃了一番,以及各种老师朋友感谢了一遍。

看不出他有任何高中生才有的轻松快乐。

本该开怀大笑的年纪,却承受了本不是这个年纪该承受的压力,世俗,最后只能让天才如昙花一现,流星划过,让人扼腕叹息。

林嘉文喜欢了一个女同学,但是由于怕被父母反对,选择对心理咨询师隐瞒。

他的父母只允许他学习,而不允许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青春期独有的悸动,美好,天真,荷尔蒙的迸发。

他只能规规矩矩的做个大人,最终大人该做的事情,成为天才少年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成为他讨厌活着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父母,我们过不好的这一生,千万不要延伸在孩子身上,不要把我们对于人生的焦虑,过早的压在孩子的身上。

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于生命的不尊重。

而揠苗助长的结果,可能不止是林嘉文这样的悲剧出现,更是留给自己无尽的痛苦。

三、没有幸福感的人生,无疑是行尸走肉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是个相貌姣好,貌似积极的孩子,我把她任命为我们班级的学习委员。

刚开始,她非常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工作,可是学期开始两个月后,我在教室里很少看到她。

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她一直躲在宿舍里睡大觉。

表面上她对我劝她进教室的要求是同意了,但是她的身体依然停留在宿舍里,根本不采取行动。如此几番折腾之后,我决定和她的父母谈谈。

与她的母亲谈过之后,我发现了极大的问题。那就是,她的母亲一直都强迫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初中之前她都是听话的孩子。

可是,到了初中以后,她开始出现表面服从父母,暗地开始“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

她说:“什么都没有意思。”

她宁可这样行尸走肉的活着,也不想像个妈妈的提线小木偶一样,任妈妈摆布。

深挖背后才知道,这个孩子遭受了太多的强迫和压力:

太多的说不清楚的大事小事,全部都是妈妈安排的。

而她就算不想去,但是由于妈妈苦口婆心的为她好,不想给妈妈失望,不想做个不孝顺的孩子而去做。

但是做了之后,又没有成绩,丝毫感觉不到乐趣,就开始“非暴力不合作”。

她们的母女关系,也就变成了怀疑、不信任、保持距离感这样的结果。上了初中,她更是不可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孩子学会了这样圆滑的处事方法:

“我不和你正面冲突,免被打,免被你碎碎念。你要我做的我都去做,但是提不起劲,做不好,你也不要怪我。”

这个孩子整体上不犯错误,不起冲突,但是也让你无言以对。

她无神的目光告诉我:

而这样的态度,或许是发生在经历了许多非人虐待的人身上才合适吧。

这样的态度和眼神,在一个花季少女身上,真让人心疼。

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生气,觉得活着就是活着本身,不去选择,不去突破,这一切都是满嘴是爱的妈妈造成的。

难道每一位妈妈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愿望,都是假的吗?

四、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孩子是堕落凡间的天使,经由我们来到世间,却并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每个天使都有自己的使命,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因势利导。

聪明的父母,总会顺着孩子的意思,从旁进行正确的指引,用符合实际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能力,规则,喜好,毅力,希望,坚持等等的美德。

让孩子学着拥有获得独立生存,并且获得成功的巨大能量。

我有一个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有很多的方法。曾经遇到一个事件就是,孩子第一次听到别人弹钢琴,很是喜欢。所以,就要求朋友带着她去学钢琴。

到了琴行,我这位朋友就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钢琴呢?

孩子说:“我觉得钢琴家郎朗的曲子真的很好听,马克西姆的《蜜蜂》,真的好精彩,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我朋友说:“那你看郎朗是学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成绩的,你确定要学吗?”

孩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了。

我朋友说:“那你要尊重自己的选择,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学着克服。”

孩子坚定的看着她的妈妈。

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她都会教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爱好负责。

这样做之后,孩子的很多好习惯就养成了,愿意为自己的爱好付出努力,遇到困难学会用意志力解决,一举两得。

五、不要让孩子在我们的焦虑中,度过一生

父母们应该走下神坛,用心教育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在我们的焦虑中,毁掉一生。

无论作为父母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少生活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我们都要学会分析孩子的能力,客观的看待我们的孩子。

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让他们在我们的因势利导之下,变得羽翼丰满,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局。

我们不要做“中毒的父母”。

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之一,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爱》一书中描述了中毒的父母的特征:

而孩子的反馈是“父母就像神一样不可违背。”

所以,如果你是中毒的父母,那么就走下神坛,去和孩子交朋友。

看看他内心到底要什么,到底他是不是天才儿童,他的局限在哪里,适不适合跳芭蕾,适不适合学奥数,适不适合年少成名,承受沉重的皇冠。

更不要独断专行,安排孩子的前途,那样他不仅不快乐,还会丢失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他的极限达到了之后,我们所有的努力培养都是无用功。

北大博士拉黑父母十年,焉知不是被父母精神折磨20年,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因为巨大的恨意,所作出的极端反应呢?

相信父母和孩子成为仇敌,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倘若这一世是父母子女,就不应该剪掉他一万种可能性,只遵从我们内心给他的这一种。

孩子也不该为了我们的未完成的梦想埋单,更不该在我们的控制之下成为我们的精神奴隶,活的不像他自己。

尤其是,不应该因为我们怕被时代抛弃的焦虑,让他无法享受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期,美好的一生,更不应该因为我们的人生困局,给他重重的压力,让他习惯臣服。

让他一辈子在像取悦我们,努力让我们满意一样,以至于导致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处处去取悦别人,为了达到别人的满足活着。

这样的人生就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太累,太不开心。

我们要像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心理学家龙应台一样,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我们要把他当做一个完成的个体来对待,看着他的优点,他的灵性,他的好与坏,他的缺点和不足,把他引导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者简介:Sally喵,富书签约作者,80后宝妈一枚,喜欢断舍离,喜欢装清高,一生为做个优雅的强女人而奋斗。一边上班,一边写作,致力于做个优质的斜杠青年,微博@优雅的强女人sally,简书@优雅的强女人。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