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实验小学校外活动----尊师重教崇文尚礼 祭孔亲子开笔破蒙

作者:亲子高尔夫 03-15阅读:5136次

正月,虽有些微寒,但终究拓上了温暖的底色。

2018年3月3日,岁在戊戌正月十六,时逢寒假最后一天,开学在即,石家庄实验小学2015级11中队以"组团自驾"形式前往正定文庙参加"穿汉服、祭孔圣、开笔礼"仪式,并学习体验了"六艺"文化活动。此次活动,以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德育教育、亲子教育为背书,旨在通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传播正能量、蕴藉文化内涵、有传承有发展、体现新时代精神文明优良风尚的活动内容,积极响应实验小学倡导的"依托校家结合,组织亲子活动;开辟第二课堂,积淀学习体验"的理念宗旨。此次活动正值开学报道前一天,因此显得格外有意义,堪称"点睛之笔(班主任陈冬老师语)"。

文庙,全称"文宣王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此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清时期庙内建筑多达二十座,现仅存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其中大成殿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定为五代时期建筑。文庙内存有明清碑刻五通。

上午8时25分,文庙开放。同学们和家长们在文庙邢老师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整个文庙并聆听讲解。

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围拢成团,兴致盎然。但见文庙前庭,左右各树一碑,分别为《重修正定县文庙记》和《重修真定县学碑记》。同学们试读前者之碑文梗概有记:此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碑文主要记述了正定县文庙自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后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历经120年风雨后需进行修葺,官绅捐资历时两载,文庙面貌焕然一新。同学们继而试读后者之碑文梗概有云:此碑刻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宋仕撰文,梁梦龙书丹。碑文主要记述了真定县学始建于明初,成化十二年(1476年)再修。万历十六年(1588年)撰文者宋仕治理此邦,目睹县学殿庑倾圮,遂与地方官员助缘重修,历时五个月工程各竣。

缓步向北,徐徐而行,同学们毕恭毕敬地参观了供奉孔子神位的大成殿。这个殿雄浑庄正,气象庄严,为文庙正殿。此殿始建于五代时期,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文庙建筑(比曲阜孔庙大成殿还早几百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构架简洁合理,出檐平缓深远,斗拱用材奇大,分布疏朗;古朴大气的外观与敦煌壁画中的建筑极其相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

同学们注意到,大成殿的上下垂手,分别为东西庑房,正对着大成殿的,是倒座厢房。在倒坐厢房西墙围的滴水檐及外围区域,设有拓字区。在三大厢房的阶前外围处,同学们看到东庑房自北向南分别设有射箭区、文化厅,西庑房自北身南分别设有射箭区、数厅、汉服厅。

在汉服厅门前,同学们、家长们统一盥洗、更换汉服。

汉服是指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朝末年这五千年间,在中原这块土地上,华夏﹙汉﹚民族所习惯穿着的服饰。汉服是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礼仪老师向同学们和家长们讲述了汉服的三大显性基本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在礼仪老师进一步的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

交领的两直线相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交领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即方与正。

结缨即系带,属于"隐扣"。汉服的哲学是顺应自然,用裁剪余料做成缨带连接衣片,几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链、按扣等等。几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内一外就牢牢地固定了衣襟,可松可紧,便于调节,望之飘然若仙,同时还有利于腹部保暖。

褒衣大袖即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很有讲究。一般汉服袖长为"回肘过腕",即裁剪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胳膊弯曲时袖子长度不受影响,当着装者曲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宽博的衣袖便为人平添了古朴和谐、潇洒飘逸的风韵。如果说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方",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显著特点。汉服礼服一般都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衣冠上国",因为传统的衣冠服饰被赋予了神圣意义。比如: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归,交领成距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后背中间有一条直线贯穿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

在典礼司仪官、典礼督导官、典礼礼仪官的主持、协调和引领下,祭礼活动在大成殿前准备就绪,即将启动。

第一幕,典礼司仪官朗读《祭孔子文》,斯文有云:

"煌煌中华,郁郁文明,唐虞稽古,夏商乂宁。文武周公,天下景从。嗟我夫子,降诞昌平。少贱鄙事,博学多能,通天之德,旁彻物情。金声玉振,爱集大成。乾坤并立,日月代明。阴阳合和,万物蒸蒸。首出庶物,人为秀灵。礼自外作,乐由心生。好恶有节,敬德怀刑。言则忠信,行则笃敬。和而不流,与时偕行!为政以德,仁爱百姓。举直措枉,尚贤使能。知民之欲,察民之情,富而后教,德化流行。远来近悦,万邦咸宁。大哉夫子,既圣且明。出类拔萃,卓乎独盛。垂仪立极,百代同宗。三千弟子,惟道是弘。章句汉唐,义理宋明。远播欧美,泽及亚东,夫子精华,代代相承。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社会祥和,物阜民丰。巍巍神州,荡荡德风,仁爱诚信,中华魂灵。济济多士,众志成城;融古铸今,中西会通。而今而后,乃昌乃隆。炎黄子孙,祈祥鞠躬;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伏惟尚飨!"

三名学生家长分别担任典礼主祭官、典礼左陪祭官和典礼右陪祭官,他们在举手投足间,彰显着至诚、恭敬、庄重、肃穆。

候场已毕,静待启帷;鼓声阵阵,振聋发聩。上午9时整,隆重的祭孔大典正式开始。

第二幕,典礼主祭官、宣读《文庙祭文》,斯文有云:

"惟公元2018年,岁在戊戌,恭逢先师孔子诞辰2569年,谨以香花果酒,佾舞雅乐敬奠于大成殿阶下,肃拜追远,上达夫子暨诸圣誓之灵,其辞曰:

清风送爽,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举世欢腾。千秋彪炳,万邦风从。五洲四海,睹我雄风。世界同运,人类一梦。中华崛起,国和人定。为政以德,气正风清,有教无类,修齐治平。国之将兴,听命于民,博我以文,删正六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为之不厌,不倦诲人。今我立国,秉承遗教:忠信首善,礼法持恒。中道不倚,和恕宽容,以和为贵,华夏一统。万邦和谐,世界和平。盛世再现,小康初成。见利思义,仁为己任,中和至德,自强不息。生态环保,天人一行。夫子圣教,百代维新。孜孜不懈,永秉传承。伏惟尚飨!"

典礼主祭官领衔典礼左陪祭官和典礼右陪祭官,代表同学们和家长们亦步亦趋地行至大成殿内,向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行拜师礼。"拱手、高揖、拜、兴……",随着典礼司仪官的唱礼,三位家长以肃敬之神圣礼遇,敬拜孔圣,并捻香(上香)三柱、酹酒三杯,随即出殿复位。

第三幕,同学们在大成殿外集体敬拜孔圣。

第四幕,同学们在大成殿外集体敬拜家长。

第五幕,同学们在大成殿外集体敬拜老师。

第六幕,18名同学们依次轮流手持毛笔,蘸就朱砂,为《桃李春风图》点上"花苞"。每一朵红色的小花苞,都寓意着同学们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祖国的花朵含苞待绽、春色满园。

第七幕,同学们在典礼司仪官的领读下,高声朗读《中国强则少年强》节选: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朗朗的咏诵声,掷地铮铮,回音阵阵,仿若环佩叮当,亦如金声玉律,朴实无华地传达出同学们凝心聚力的正能量,同时也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落位。

上午10时整,祭孔典礼圆满礼成。

10时20分,在东庑房文化厅,举行了隆重的"开笔礼"仪式。"开笔礼也叫"破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对少年儿童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在开学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都有着重大意义,被称为"人生四礼"之一。

文庙的邢老师、李老师主持了开笔礼仪式。

邢老师讲道,"今天我向大家首先推荐的是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意即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也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李老师主持了开笔礼的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李老师讲道,"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同学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同学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第二个环节是"朱砂开智"。李老师说道,"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即将入学的同学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寓意着同学们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第三个环节是"击鼓明智"。李老师讲道,"击鼓明智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第四个环节是"启蒙描红"。李老师说道,"启蒙描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第五个环节是"学解孔明锁"。李老师讲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们体验礼乐射御数书六艺中的术文化,我们以"孔明锁作代表。孔明锁也叫鲁班锁,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孔明锁,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

最后,是学习并体验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活动。

在文庙李老师、刘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同学们在相关区域分别体验了射箭、投壶、拓字等活动。在射箭区,很多男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口令下学习"聚精会神,凝神静气;呼吸平稳,三点一线";在投壶区,很多女同学眉开眼笑,兴致不减,在排队投了一次后又继续排队投第二次;在拓字区,大家一边仔细观看着指导老师制作拓本,一边发生啧啧的赞叹声……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流连忘返,兴致颇浓,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笑容。

最后,是学习并体验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活动。

在文庙李老师、刘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同学们在相关区域分别体验了射箭、投壶、拓字等活动。在射箭区,很多男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口令下学习"聚精会神,凝神静气;呼吸平稳,三点一线";在投壶区,很多女同学眉开眼笑,兴致不减,在排队投了一次后又继续排队投第二次;在拓字区,大家一边仔细观看着指导老师制作拓本,一边发生啧啧的赞叹声……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流连忘返,兴致颇浓,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笑容。

在六百四十四年后的文宣王庙前,在抚今追昔的时间节点上,在乍暖还寒的正月中旬里,在集体合影留念的中队旗帜下,每个同学的脸颊上,都绽放着笑靥,亦如《桃李春风图》中的点点红蕾。同学们的笑容和笑声,把这个冬天,装点得愈加美丽了。

看着孩子们扬起的笑脸,家长们醉也似的沉浸在这美仑美奂的春风里。

班主任陈冬老师对此次活动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她说道,"此次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好活动,通过祭拜孔圣,通过开笔礼,通过体验六艺等儒家文化,能让孩子们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开学前举办很有意义。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在自己的童年中留下了珍贵而美好的回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激发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新感悟,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为这次活动点赞。"

春风,虽还有些料峭之意,但桃李枝桠上的小花苞,一个一个已然微鼓起来了。那里面承载的内容,叫希望。

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