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成长规律 | 孩子长大,就是一步步走向“变态”?

作者:晴天妈妈_亲子咨询师 03-16阅读:3157次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并不是一个纯粹由时间积累自然过渡的进化结果。

大人和孩子更像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人类。看似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其实更像是“毛毛虫”和“花蝴蝶”。

成长,发生的是”变态“反应啊!孩子与大人的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虽然都很复杂有力,但却完全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孩子的发育过程就像蛹化成蝶一般,并不只是简单的成长。所以,孩子漫长的毛毛虫阶段离不开成人的照料,离不开长期的学习和想象,更离不开对成年世界的模仿和思考。

就像物理定律和数学法则一样,集魔鬼和天使于一体的孩子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很多心理学家、脑科学学者都用各种科学研究证明了孩子的五大成长规律:

1

小人眼里的“大人国”,

是非常奇怪的

试想一下,每一个孩子从出生、爬行、站立再到满地奔跑,开始的行动无法自理、吃喝需要被照料、视力有限逐渐过渡到一个“小大人”……就像从一个人的“小人国”踏入了成年人的“大人国”,不停的成长、学习、模仿、驯化,慢慢向“大人国”的规则靠近。就像是一条毛毛虫踏入了蝴蝶谷,有惊吓、有好奇、有惊悚,充满了荒野求生的意味。

有一个故事很贴切,小朋友和妈妈去逛超市,孩子一直在哭泣,妈妈蹲下来试图用零食哄逗孩子的时候刚好抬头,暮地发现,从蹲下身的高度看过去,都是大人密密麻麻的膝盖、裤脚,根本看不到陈列架里面五颜六色的食物。对于大人来说很有趣的地方,孩子的视角里面却很可能一点儿都不美好。我们看到的,和孩子看到的,是两个世界。

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其实就是在讲用“小人国”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大人国”。

我还记得第一次带10个月的姐姐去沙滩,我被远方的灯塔吸引,蓝天碧海青塔,伴着海风,是极有诗意的画面。我一直用手指指着远处,试图让孩子的眼光和我一道欣赏美景,可是孩子不为所动,一直低头在摆弄在岸边捡到的鹅卵石,我刹那转过一个念头:“大老远跑来看海,为什么孩子居然只喜欢这个随处可见的破石子!”但是,看着孩子入迷的样子,想想她才10个月,哪看得到那么远的风景,如果一个石子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多的愉悦,我为什么不能允许她在“小人国”里面多呆一会儿,她不是迟早要来到“大人国”吗?

2

孩子的大脑,

是一台超速运转的机器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宝宝的大脑就像一个嗡嗡作响的蜂窝,里面有两百亿个蜂巢,大脑联结程度是成人的1.5倍,比成人有更多的神经通路!感受一下,假如我们成年人看到的电影、听到的声音、接触的世界都是1.5倍速的,整个大脑都会像鼓风机一样轰轰运转。

人类大脑分为了左半脑和右半脑。他们紧密的分工协作,不可分割但是各司其职。(在此特别说明,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明了“右脑开发”是个伪命题,左右脑无法离开彼此单独工作,现实中,我们也无法脱离任何一个半脑解决问题。)

做父母不必成为脑神经专家,但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助于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烦躁的时候,要想哄他们安静下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语调、手势和肢体语言,直接和他们的右半脑交流。就像我们在这个公众号里面介绍给大家的超多玩法一样,用有趣、夸张、欢乐的方式,和右半脑的“孙猴子”一起大闹天宫,能有效的让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演戏”和玩耍,比说教和惩罚更有用。

好消息是,孩子的进化成果是非常可喜的,待宝宝即将度过学步期,你会发现,宝宝的左半脑“日臻完善”,逐渐控制整个大脑的活动。他们会更加善于言辞,能够集中注意力,不会一遭遇挫折,就大发脾气。4岁以上的孩子绝对情绪更加稳定、有耐心、好沟通,更像一个懂事的“小大人”。

别害怕孩子冲动、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很多商家或者不专业的人士如此和你说的时候,内心一定要坚定:孩子不是大人,当然不可能一直稳定和理智。

3

孩子就是孩子,

天生就是淘气鬼!

如果世界上真有“不听话冠军”,我想每个爸爸妈妈都会投票给自己家的孩子。你说东,他往西,调皮起来真是让人头疼。很多孩子干起一件事,就很难停下来。他们似乎很难把注意力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上来。就像一台没有“停止”键的“淘气机”。你会经常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

听话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听话,别人家的;

淘气的孩子是各种各样的淘气,时刻在线。

这几个扎心的淘气现象,就像是天下孩子的真实写照——

其实,探索和破坏就是孩子成长的方式,那些最好玩的游戏情节,多少都有一些离经叛道。比如踩泥坑、枕头大战、过家家,都含着一些违反常规的因素。孩子就是在不断的尝试、破坏、挑战边界、抗拒规则的过程中慢慢探索并了解了这个世界。

4

尊重孩子的特质,

能节省一半以上的精力!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宝宝就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不管是外貌、性格、喜好、特长、脾性,每个孩子都各有不同。即便是基因几乎完全相似的同卵双胞胎,比如我们家的弟弟小万小亿,也是有不相同的特点。

一些针对同卵双生子的追踪研究也越来越认证了这一点——孩子,都是不同的。很多人会把这些让人觉得扑朔迷离、捉摸不透的“性情”与孩子性别、出生顺序、基因特点、抚养环境等等相联系在一起。比如血型说、体型说、星座说等等,但是目前较为公认的还是气质类型说。

气质类型,关乎父母的教养方式。

气质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早在2500多年以前,希波克拉底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孩子气质类型不同,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孩子还可能同时具备多种气质类型。而且,孩子的性格也具有延展性,并不是气质定终身。

父母可以将孩子的气质类型作为参考,并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接纳孩子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尽量尊重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节奏。外向或者内向只是特点,而不是缺陷。

在传统价值观里面,我们都希望孩子活泼开朗亲社会,一些内向的孩子恨不得逼着他上台表演赶快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大众意义上优秀的孩子”。其实内向孩子的大脑抑制了部分活跃行为的同时,也换起了更多的观察力、思考力、专注力、创造力。孩子的气质并没有缺点,只是特点。

5

过度教育,

不如“放弃教育”!

看完前四条,或许很多人都会与我有一样的感受:我们以为孩子是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居然对孩子了解的如此之少。我们因为生了孩子而成为生理上的父母,因为想给孩子更好的养育而成为真正的父母。孩子是第一次成长,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然而有时我们太迫切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用那么多的权威、道理、惩罚……似乎我们说的越多,效果往往越令人担忧。那些棍棒和说教堆砌的童年里,有太多的创伤和压抑,父母的本心和孩子的个性也需要精妙的平衡。

没有完美的孩子,

没有完美的性格,

但是有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

放弃过度的权威、控制、约束、教条,

跟着孩子的特点和节奏,

和孩子一起成长。

牵着毛毛虫去散步,允许“小人国”的小人用用自己的方式——一边“玩”,一边来慢慢学习、探索、长大,我们用“大人国”的爱与陪伴,给孩子相应的支持,静待破茧成蝶的那天。对孩子而言,刻意教育常常失败的,有笑声有玩耍才是最美好的童年。

本文节选自晴天妈妈付费专栏《玩法养育:见招拆招》,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参考资料:《宝宝是个哲学家》、《卡普儿童行为手册》、《读懂孩子的气质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