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教育——用户思维与儿童思维

作者:中幼网 03-31阅读:2047次

“一席”最近推出了第571位演讲者,名字叫何志森,博士、海归,目前乃某建筑学院老师,同时也是设计者。他以背包客的姿态流浪三年,做了一些非常规“不正经”的城市研究。例如,他租了四平米的小屋,一个月里跟踪了108位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80%的人手里都会手拿一个尿壶。因为尿壶,频繁出门,人跟人之间发生了偶遇、交流、八卦,使得弄堂里人跟人之间关系紧密。

这样一个城市研究在许多人眼里可能是完全无意义的,但却给何老师带去了深深的思考——当代人的冷漠,是否与当今建筑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大上的豪宅一关,就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与他人与世界的交流就会减少。那有什么样的设计能吸引人们向外走,来增加当代人之间的亲密度?正是有了对不同住宅不同人们不同生活形态的深入观察、体验、研究与分析,何志森老师获得了一个温情住宅的设计思考,我们期待。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仍是一篇有关设计的故事——讲一位日本一级建筑设计师、有着“神之称”的本间贵史,为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对他们赖以栖息的46平米的老公房进行了神爆改。儿子小李有病,行动不便,靠坐轮椅生活,出门、如厕、洗澡甚至睡觉等等,那些常人眼里都不是个事儿的事,在小李那里都是个事。本间贵史为了设计出能让小李独立完成正常生活的屋子,他亲自照顾小李,观察感受小李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最后给以母子俩一个没有华丽装饰、一切以使用、安全、专业、贴心,最最人性化的屋子设计。

好以人为本的设计师!设计不仅是创作,设计更是服务于用户。要更好服务就必须研究用户,研究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故事中本间贵史花费大量时间,与用户全方位接触,甚至变成用户去体验了解用户,终设计出如此人性的房子!所以,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做到极致,一定是用户思维,一定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设计。

设计与我们专业何关?有关。如果我们把幼教各项工作拆解一下,可以拆成各种设计:如环创设计、教学设计、游戏设计、节日活动设计、家长活动设计等等,所以,我们的工作本质上也是设计,只不过需要面对的用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那我们的设计做到用户思维了吗?

多少年以来,一本幼教参考书在手,一堂教学设计就完成了。儿童在哪里?不需要,我们只需单纯的教。后教育变革,观察研究开始进入幼教人的视野与行为,可当今幼教行业里,又有多少是建立在对地区、园区、班级儿童的深度观察、深度研究、深度陪伴了解儿童之后做的课程设计呢?

如果上面两个真实的设计故事会带给我们一丝感动,那么反思自我——实施教育之前我们对儿童有深入了解吗?班级里每一位儿童每一天的行为表现我们能张嘴即来吗?他们今天情绪如何?玩了什么?和谁玩?有什么需要跟进调整的?其实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用户思维”——儿童思维。我们需要热情投入到儿童中去,变成他们的一员,用他们的视线去观察这世界,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这世界。我们需要如台湾体智能创始人林老爷子那样把自己当作永远的儿童。

还有一个有关设计的真实故事。话说某设计师去某家进行花园设计,知道主人很厉害,估计自己至多卖些花草树木给他而已。可是,这设计师最后却成功获得了这个花园设计的机会。原因在哪?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设计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是要从用户的审美、需求出发,为他人服务。

后两句我们已明白,可是前一句呢?“设计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这句话是让我愣了好久。那放到我们身上呢?

例如某公开教学,老师眉飞色舞,孩子无奈配合。为什么?因为这活动是老师预设,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为了成就老师的教育理想,但却与儿童的兴趣、需求、经验无关。

动物园参观回来,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回顾体验,为了成就自己美好的愿望,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精美的猴山游戏区域。可是孩子进去逛了一圈,就再也不要玩了。(例子来源于《回到教育的原点》)

现实中我们是否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以为是好的教育,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不领情,以行动告诉我们不需要!反过来,孩子需要的我们不给!孩子需要的我们看不见!为何这样?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用户思维”——儿童思维!

近来,我们热情响应“课程游戏化精神”,自下而上进行环境改造设计。我们认为,孩子觉得好玩、玩了还想再去玩,这样的环境设计就是成功了。所以在环境改造设计中建议操作,多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收集各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孩子定会带给大家设计的灵感。

放眼世界,殊途同归。许多工作的本质都可以看作是设计,都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且当某一项工作能做到绝佳处那一定是回归了用户思维。而我们,想把幼教工作做到绝佳处,那一定需要儿童思维。

最后,抄袭一段话:

好的设计,

为人而生,以人为本,

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这或许正是人本精神,

独特而又可贵的存在。

最最后,再“创编”一段话:

好的教育

为人而生,以人为本,

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这或许正是人本精神,

独特而又可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