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是第11个世界自闭症日,今年自闭症日的主题是“有你,我们不孤独”。在中山三院岭南医院举办的自闭症日义诊活动上,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指出,社会和家长都应该改变对自闭症污名化的现状,自闭症患儿的未来其实充满希望,“约50%轻型自闭症患者智力正常,经过干预或可过上正常的生活。即便是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若及时干预,他们亦可拥有快乐幸福充实的人生。”
邹小兵主任
约有50%的轻度自闭症患儿智力处于正常水平
过去,当家长得知自己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时,往往觉得晴天霹雳悲痛万分,认为一旦得了自闭症,孩子的未来就这么毁了,即便进行干预治疗,孩子也不可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一辈子都需要他人照顾。
邹小兵主任认为,这是大众对自闭症的普遍误解,实际上,自闭症患者的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悲观,“自闭症患者的确由于存在着社交功能的缺陷,因此在生活自理、工作交往以及婚姻就业方面有一定的适应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得了自闭症就等于孩子今后的人生全毁。事实上,经过智力测试,约有50%的轻度患儿智力处于正常水平,仅仅存在着社交障碍,这部分孩子的未来其实是充满希望的。即便所谓的低功能患儿,如果经过及时和科学的干预,也可以拥有快乐的人生。”
邹小兵主任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自闭症患者虽然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部分孩子甚至在记忆力和艺术等方面存在着天才一般的天赋,“自闭症患者往往对物质世界有着较高的兴趣,约5-10%患者甚至在书法、艺术等领域具有天才般的能力。有外国学者认为,爱因斯坦、牛顿、米开朗琪罗、约翰纳什、卡文迪许等诸多天才学者可能都是自闭症的患者。针对自闭症的患儿,家长应该放宽心,对孩子进行扬长克短的个性化教育,如果教育得法,一些孩子将来可能会很有出息。”
自闭症患儿书法作品
因此,邹小兵主任强调,当怀疑甚至确定自己孩子患有自闭症时,家长不应惊慌或是悲观,并非所有自闭症患者都会终身不愈,只要干预及时和得当,一半以上的患者都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而社会也应改变对自闭症污名化的现状,给予自闭症患者更宽容的治疗和成长环境。
如何及早发现自闭症?家长可留意“五不”
目前,自闭症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国际认为普遍发病率约为1%,且越发达诊断水平越高的国家发病率越高,当孩子不幸患上自闭症时,邹小兵主任指出,家长的及时察觉和干预尤其重要。
“针对1-3岁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五不’原则快速筛查孩子是否有患上自闭症的风险,这五不是指:不(少)看、不(少)应、不(少)指、不(少)说、不当。也就是说孩子与家长缺乏眼神交流,家长与孩子互动时往往得不到回应,孩子也很少会作出应有的指认。而到了应该讲话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对话性语言很差,他们会发出声音,但不会应答。同时,孩子还会有不恰当的行为模式。”
如果发现孩子具有“五不”的特征怎么办?
邹小兵主任表示,家长这时候要做的首先不是惊慌失措到处寻医问药,甚至尝试用一些不靠谱的偏方,而是尽可能与孩子互动,“针对怀疑或是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家长除了要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外,还应该积极地与孩子互动,即便孩子没有反馈也要继续和他互动,尽可能让他的注意力从物质世界转移到人类世界,而绝对不能再让孩子一个人玩耍,坚持不断和孩子互动,或可使孩子自我封闭的状况得到好转。”
而说到针对自闭症患者的干预方式,据邹小兵主任介绍,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要采用的是“BSR模式”,也就是通过有组织计划的模式对孩子进行以社会交往为核心的训练,“主要是让孩子每天进行有组织和计划的活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不断进行社交活动,如果孩子合作可进行奖励,如果孩子不合作或是对抗,也需要继续与他们交流,以温和的方式把他们引导回来。”
邹小兵主任强调,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社会营造宽松的环境以及医护人员和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天赋,同样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