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之前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因为聊到了死亡的话题,节目里的小男孩突然情绪崩溃,紧张、焦虑地大哭,并不停追问:“我的妈妈会老吗?如果妈妈老了,我就再也见不到她了,怎么办?”
他对妈妈会死亡,与妈妈分离这件事产生了焦虑和恐惧。
如果孩子向你问起生死的话题,你想好怎么回答了么?是直面?是回避还是用一种艺术化的说法去弱化这个问题?
从孩子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在一定年龄段,孩子有着对生命和死亡天生的好奇。研究表明,幼儿在4-5岁时就有可能会对生命问题进行主动发问。
幼儿时期,孩子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3-5岁,在这个阶段,孩子觉得死亡就是分开,和睡着了差不多;第二个阶段大致是5-9岁,这时他们会逐渐理解死亡的概念,但不太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而且会觉得死亡并不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等到9岁以后,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才逐渐与大人相同。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中国人通常会回避生命和死亡的话题,并且用“去了很远的地方”这样的答案来回答孩子,但是孩子心中对死亡的疑问并不会消失,他们会从其他的地方来找寻答案。
既然关于生命的话题不可避免,那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或者说,应该如何与孩子探讨“生死”这一话题?
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向孩子提及“死亡”的话题,但是可以在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时候与孩子进行探讨。
图片来自《老奶奶的小宝宝》 少年儿童出版社
1.从动物入手
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孩子身边看得到、体会得到的事情入手,如家里的宠物。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观察小动物的生活,向孩子解释生命的含义,引导他们看到生命发展的过程。并允许孩子抒发对心爱的小动物死去的悲伤情绪。
2. 从植物入手
每一棵植物,从是一颗种子开始,到发芽、开花、花谢,再到腐烂,都有着它的生长过程。可以引导孩子记录每一天植物的生长历程,观察它的变化。让孩子从视觉、嗅觉和触觉上直观地认识生命和死亡。
图片来自《大块头萝卜》 少年儿童出版社
3. 从文学作品入手
文学作品里有生动的故事,能够让孩子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绘本故事也非常适合孩子,丰富细致的图画,文字较少,故事里往往蕴含深刻的哲学意义,可以让孩子从生动的图画里获得感悟。
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绘本里感受生命
生命的成长
一粒种子落进泥土里
“咚嘟咕 咚嘟咕”
这是种子悄悄长大的声音
好像捉迷藏的小游戏
在每个翻页变换的间隙
植物都在偷偷发生着变化
听,这是生命开始的声音
《咚嘟咕咚》《向日葵》
[日] 和歌山静子 著,林静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生命中的波折
如果你也在长大
你大概也能明白生命中遇到“挫折”的滋味
就像洒水壶爷爷的屁股上破了个洞
还有院子里被闲置在一旁的高矮两只花盆
生命的“春天”何时才能来临呢?
《洒水壶爷爷》《院子里的朋友》
[日]大野八生 文/图,黄夙筠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生命的黄昏
走到了生命的黄昏
这时候,生命已经很老很老了
老到什么程度呢?
老到已经变成“老爷爷”和“老奶奶”了
孤独是常有的
但是只要有“爱”就能相伴到永远
老奶奶的小宝宝
[巴西]希尔瓦娜•德梅内斯 文/图
王慧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让爷爷不再孤单
[澳]简•奥默罗德 文,[英]卡萝尔•汤普森 图,
余丽琼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如果生命走到了尽头
这一天,死神来了,
他要带走杰克病重的妈妈
于是杰克用一个榛子壳把死神关了起来
抛进了大海里。
妈妈似乎好起来了,
但是奇怪的事情也发生了。
蔬菜切不断,牲畜杀不死,
人们吃不上新鲜的蔬菜,
也喝不到美味的肉汤,
一天变得永远都没尽头……
原来没有死神的日子才更可怕!
世界上没有死亡,就没有了生命的新陈代谢,没有了固有的秩序。
生命无常,它不仅有美好的开启和成长,也有优雅的结束。
榛子壳里的死神
[英]埃里克•马登 文, [英]珀尔•赫斯 图,
谈凤霞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
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的每时每刻才显得更加珍贵。毕竟,死亡也是生命曾经熠熠生辉存在过的证明啊!
让我们一起赞美生命!
参考文献:
[1]徐广宇,张纪云.死亡教育——幼儿园不可缺少的生命教育形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86-87.
[2]李芳,朱家雄.幼儿生命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Z1):24-29.
[3]童宏亮.幼儿园开展死亡教育应坚持的“四大原则”[J].江苏幼儿教育,2016(0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