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叫张叔叔”
“宝宝,叫王阿姨”
“宝宝,叫老师啊”……
有些小朋友或许开心地叫了,皆大欢喜;
可是还有的小朋友会抿着小嘴,躲到爸爸妈妈身后去,不敢、不好意思、不愿意叫人。这时候,小孩子有点害怕,爸爸妈妈有点尴尬,对面的叔叔、阿姨,也有点下不来台……
那么,在孩子还不敢、不好意思大方叫人,大方地说出“叔叔好”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破?
其实通常情况下,遇到喜欢的人,亲近的人,也会表现得很开心,这说明小孩子是很有和人交往的意愿的。
只是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在他的心目中,就已经懂得了亲疏远近,有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判断。遇到熟悉的人就会比较放松,愿意主动打招呼叫人,比如家里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遇到不太熟悉,不太亲近的人,孩子就会有点害羞。走在路上,让小宝贝们叫张叔叔、李阿姨,他们就会抿着小嘴,躲到爸爸妈妈身后去。
这是不是没礼貌呢?当然不是啊,孩子懂得探索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这是一个进步。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有点害羞,这值得理解。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在明知道孩子是害羞的情况下,还习惯性给他扣上一顶“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的大帽子。越是这样说,孩子越委屈。下次再遇到需要打招呼、社交的场合,孩子会越有压力,反而破坏了孩子对人际交往的兴趣和意愿。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保护孩子想和人交往的意愿
孩子是有和人交往的意愿的,那么千万保护好孩子和人交往的意愿、让小孩子喜欢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不要强求他们说出“叔叔好”、“阿姨好”,这样很可能破坏孩子的社交兴趣,让他觉得压力山大,反而更不敢和人说话。即便勉强叫人了,也是眼睛盯着脚趾,小声地叫了:“叔叔好”,却不敢抬头微笑,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
其实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肯定有很多人被父母逼着打招呼过,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以至于我们现在好多人长大成人了,和别人说话,话是说了,但姿态可能就不太自然,表情可能就有点忸怩,还不敢看着别人的眼睛说。
“对人际交流有兴趣”、“对别人心存善意”、“对人微笑”、“说话时看着对方眼睛”这些是对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更有帮助的特质,和一句生硬、勉强的“叔叔好”比起来,这些特质更重要多了。
所以,在孩子还不敢、不好意思用语言叫人,说出“叔叔好”之前,请允许孩子用眼神的注视和微笑来对别人打招呼。
孩子的心情我们已经理解了,那现在对面站着的叔叔阿姨,怎么照顾到他们的心情呢?
第二:让孩子叫人之前,父母先示范与人交往的方法。
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得有点害羞,那就先别让孩子叫人了。
否则,孩子要是不愿意、不好意思,半天不叫人,场面会一度很尴尬啊。不仅是孩子很不知所措,我们当爸爸妈妈的,还有对面站着的叔叔阿姨,都会一起掉进我们大人自己刚挖的坑了里!
所以,不如爸爸妈妈自己蹲下来,蹲在孩子旁边,用孩子的口吻跟对面的人说:“叔叔好/阿姨好/老师好”,然后再站起来,就可以了。
这时候如果孩子跟着你一起说当然好,如果孩子还是微笑着看着对方,并没和你一起说,也不用强求。这样一来:
首先,对面的叔叔阿姨看到家长这么好的教育示范(当妈的都蹲下,学着孩子叫自己“叔叔好”了),孩子也一直微笑,一定会对你们一家很都有好感,自己也有被尊重的感觉。
其次,即便孩子这次并没跟着你一起叫人,他也看到了家长很实用、很适合自己模仿的社交示范。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很愉快,没有一个人陷入尴尬、紧张的境地,这就保护了孩子和人交往的意愿、让小孩子喜欢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孩子看到朋友之间打招呼的方式。
刚才爸爸妈妈蹲下来后做的一切,已经是个很棒的社交示范了。以后每次遇到朋友、熟人,都多示范几次,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潜移默化的社交印象。
这比简单的逼着孩子叫人,要好太多。因为“叫人”可能让孩子紧张,从而排斥社交,但爸爸妈妈示范的轻松的社交场景,会给孩子留下愉快的印象,从而喜欢上和人交流。爸爸妈妈的社交能力这么好,孩子在这样良好的社交示范氛围下轻松成长,一定会有良好社交的能力。
其实,如果孩子很不愿意社交,那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本来就有点腼腆,社交的时候也有点紧张;我们自己对孩子,是不是逼迫叫人多了一点,社交示范少了点,无意中把压力都放到小朋友身上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