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出门总是开头想得美,过程很糟心。因为一出门就兴奋的娃们经常各种不受控制。有没有什么操作能管理好这些放飞自我的娃们呢?这篇文章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作者:一木钉
小长假带儿子和侄女去万叶书园,想让娃们感受一下阅读的乐趣。
路上,看着两只兴高采烈的娃,心里直打鼓:“到了书园,孩子们会不会追逐打闹?会不会大喊大叫?会不会见啥要啥?”
老公似乎看出了我的为难,便建议去游乐场玩。因为上次带着儿子来看书,本是想培养孩子对书籍和阅读的热爱来着,没想到儿子却完全跑偏,尽盯着那些新奇有趣的小物件了,不停讨要。
但我还是想带孩子们再来试一试。我想上次孩子来到这里有点“失控”,一是因为接触少,感觉新鲜,比较兴奋。二是我没有发出足够明确的指令,没有事先跟孩子做好沟通。
这次我可是做足了准备。
启发式提问
“孩子们,一会到了看书的地方,你们知道要注意些什么吗?”我用提问的方式抛出我的担忧。
“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跑。”侄女稍大一些,立马答了上来。
“说的太对了,宝宝有水平!”一句表扬调动起了侄女的积极性,“然后呢?”
“要把书放回原处,轻轻地翻看。”侄女又说道。
“对,要轻拿轻放,看完放回原处。”我赞赏地看看侄女。
儿子看看姐姐,又看看我,没说话,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
提出预案
“一会儿啊,到了万叶书园,你们如果想买东西,可以,但是一人只有50元可以支配。”
那些可爱的小物品确实很吸引人,一点都不允许买有点太苛刻,没有限制,又容易产生矛盾。于是我决定一人发放50元的零花钱,而买什么由他们自己决定。
不断重复指令
车开到一半,我把“不能喧闹”等注意事项重复了一遍。来到书园门口,我又强调了一遍“纪律”问题。并蹲下来问他们:“你们能做到吗?”他们眼睛闪闪地看着我说:“能。”
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两小娃进去之后果然是两眼放光,急急地开始搜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断询问着价格。但是他们显然记得那些纪律,并不聒噪。
(我家宝宝在用心选购)
有几次儿子似乎忘了要保持安静,大声叫我,我忙回头冲他:“嘘!”一声,他立马降低了分贝。(简单提示)
有弹性的规则
他们不停比对着商品,我看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便提出还可以选十分钟,时间一到,我们就去看书。
奏效,两个孩子加快了速度,在规定时间之内选好了自己的物品。
最后,儿子选了一个玩具小汽车18元,又选了3支笔,共花费46.5元。侄女选了3支好看的笔和1个小本子,还送给儿子1支修正笔,共花费45元。
购物结束,两个孩子开心地走向阅读区,选了自己喜欢的书,坐在地上安静地看了来。
看着眼前的画面,心里不觉有点惊喜,拍下照片,留作纪念。
看书过程不吵不闹,看完书后放回原处,孩子们这次不需要我的提醒,那些说好的“纪律”全部都做到了。而我也有了一些时间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这次的出行,惬意!
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中提到,在日本企业中,领导给员工交代工作任务,一般需要交代五遍。其中包括:交代清楚事项;要求员工复述;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做应急预案;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
和日本人的这种做法恰恰相反,许多中国管理者的口头禅是“不要让我说第二遍”。这样就会造成员工及以上的疏忽和理解上的偏差,结果可能与你的期待南辕北辙。
(购物完成,读书吧)
这与养育孩子多么相似啊,跟孩子相处,最好的状态就是尊重孩子却不又失权威。
l成人之间的沟通尚有盲点,与孩子的沟通就更需要清楚明了。
明确的沟通是指说清楚、说具体、不笼统,不模糊,并多次重复确认。
比如:“你们今天要乖一点。”就比较含糊。
“不可以大声喊叫,不能乱跑,要保持安静,见人打招呼”则更加明确。
多次重复确认有助于把话讲清楚,印象深刻,让彼此理解透彻。
l在出行过程中,当孩子偶尔违反规则时,我们则只需要发出简单的指令就好。
比如坚定的一声“嘘”,比如对孩子摆摆手等,用简单的指令来告诉孩子不可以,而非再讲一遍道理,更不要指责训斥。
l制定有弹性的规则,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放弃原则。
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差异,我们需要在原则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弹性。突然的强制的制止会造成孩子反抗和不服。
比如:时间截止之前要提前告知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或者适当延时,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
l及时给出肯定,走心地表扬,激发孩子内在的自尊自律。
当孩子表现不错时,给予及时的肯定,指出他哪些行为做得不错。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肯定。
当我们以尊重的态度,有方法地提出我们的要求时,带孩子出行便不再那么麻烦。只要我们稍加用心,熊孩子也能变成乖孩子。
作者: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亲子专栏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