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笑予:爸爸常新港对童心的坚守与诠释

作者:天天出版社 04-12阅读:5946次

常新港、常笑予父女合影

回去童年

文·常笑予

爸爸三十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历程中,有过很明显的转折。年幼的我读他的《独船》《青春的荒草地》《夏天的受难》等,常常泪盈于睫。这些文字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来自坼寒的北大荒,来自肥沃的黑土地,来自风过如诉的白桦林,更来自那些年岁里的担当和隐忍。

这些远离城市生活的故事虽然离城市儿童读者有一定距离,但是它们厚重的承载量和审美韵味还是吸引着小读者们。这些亲历或者虚构的故事里,主角总有爸爸自己童年的影子,或者说他始终在以一个孩子、一个少年的视角来讲述这些故事。他一次次借助文字走回童年,无论记忆怎样一次次被篡改,无论素材的后花园经历了怎样的繁茂和削减,他的观察角度和情绪体悟都来自于那个“小常新港”。

作家的创作多少会受到现实处境的影响,哪怕是反叛、脱离现实的情节也是现实的反映。所以当爸爸有了我,他的身份有了变化,创作题材也不知不觉间从“自己的童年”移向“女儿的童年”。此时,即使小说的主角“我”依然是个孩子,但是爸爸的视角已经在不经意间有了变化。他作为一个父亲,能够看到父母看到的东西,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立场,相伴而来的是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意图的多元化。

我的诞生和成长,为他提供了素材和全新的视角——父母的视角和城市儿童的视角。《青瓜瓶》《逆行的鱼》《我想长成一棵葱》都是这些变化的印证。《尼克代表我》也是这样一部主角是城市儿童的作品。

小说中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一开头便告诉读者尼克是一只狗,它是只中国狗,却被扣上了个洋名字,“怪怪的名字像灰尘一样,挥之不去”。现在很多国内商家喜欢给自己的品牌或者产品冠上一个洋名字,甚至有意地弱化中文名字,“有点儿可疑和可笑”,也常常会导致人的误判……这些小细节的铺设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却饱含了爸爸对时世的敏锐洞察和思考。尼克为什么会叫尼克?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它的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对它的猜想和探知,是真相的一步步大白,还是我们先入为主的误判呢?读者的思考其实已然随着阅读而展开。

告别了麦田、树林、鸽群和果园,城市儿童题材的小说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儿童和家庭、学校的关系。家长和学校面对孩子,总处于迟疑困惑中,既想要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又不想让孩子全知道。儿童和家长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家长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孩子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扮演了变压器的角色,社会压力的放大抑或缩小由它们的态度和行为决定。这些压力挤压生活和情感,即有了碰撞,有了矛盾。

《尼克代表我》的故事便源自这个母题,在文中更加具象化为社会、家庭、学校眼中所谓的“正经事”和孩子“心爱之物”之间的取舍。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作,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兴奋、纠结与抗争。我之所以说它兼顾了家长的视角,是因为在对家长的真实反应和转变的书写时,爸爸自然流露出的作为家长的体悟和对家长的体谅,又使我们看到了他对家长视角的兼顾。

孩子与大人们的对抗几乎都源于视角的不合,这是这部小说带给我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原初的视角如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会逐渐遗失。初谋人事的儿童眼睛里,纷繁绚烂的事物总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渐渐长大,这视角仿佛被慢慢推移到一个镜头的后面,投射到屏幕上,写满了功能、参数,条分缕析地告诉他们事物的逻辑和利弊。这样练达的视角是我们这些大人所期待并努力多年帮助他们达成的。可是,这是孩子们所想要的吗?如果他们想,大人们是否能够允许或者帮助他们转回到镜头前,不带任何色彩和评判地看待这个世界?可惜童真不是一层简单的滤镜,戴上、摘下,信手拈来。《尼克代表我》中的“我”——吴小小和宇航们就是一心追求“所爱之物”的孩童代表,而他们的爸爸妈妈和班主任则是希望孩子能把心思放在学习和合唱之类的“正经事”上的成年人典型。“我们相信的事情,别人会把它当成笑话。”吴小小的话将这种视角的对峙无奈而又无情地袒露出来。当然,爸爸在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些难得的拥有双重视角的人,诸如医生程奶、音乐老师陈怡、老男孩钟表店的田爷爷等,他们的出现给这种矛盾和隐痛提供了一抹温暖和一种和解的可能。

谈论视角,就意味着不谈论对错。孩子和大人们在处世态度和选择上的差异也无关对错。他们之间关系的亲疏,对抗或和平,也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衡量。就好像妈妈领着孩子一起去外婆家度周末,途经一片乡间美景,孩子见河里跃出闪着鳞光的小鱼,河底的水草摇曳如梦,一时兴起,玩耍起来,不顾太阳西落,妈妈免不了要唠叨催促,衣服会脏,天会黑,再不走赶不上晚饭……从妈妈的视角看,确实在理;从孩子的视角看,玩一会儿也不要紧,何况现在于他而言,最最重要的事就是和眼前的自然相处片刻。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拥有成人的自律和目的性。如果大人能够站在河边,静下心来,忘掉那些不停推着他们的目的,和孩子一起玩一会儿,可能倒是会隔着水波,望见自己的童年,并融入孩子宝贵的童年。

小说中的吴小小没有得到这种谅解和共鸣。他嘴上不说,身体却选择了极端方式对抗——关闭了对父母的听觉。听不见,所以可以不理会反对的声音。关闭的听觉保护了他的梦想。小说用这种艺术性的“病”阐释了两代人之间的“病”。

我觉得儿童文学不单是给儿童看的。爸爸以成年人的阅历跋涉回童年,只为讲述孩子,这本身就提供给成年读者一个难得的找回童年的视角的机会。成年人应该能够在儿童文学中看到自己的孩子,也看到自己的童年。唤醒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弥合代沟可能是亲子共读品味该书的意义之一。

我幼时曾在老家领养过一只小土狗,很不幸,三个多月的时候它病了,爸爸特意从外地赶来,陪我一同日夜无间地小心照看,可惜还是没能从死亡的悬崖边缘挽回它。我们一起把它埋在山上,每次来这座城市都要去看它,默默陪它一会儿。爸爸说,它像极了他小时候养的一只小黄狗,后来小黄狗被人捕杀,他哭了好久。

在同我一起照看和埋葬小土狗的过程中,爸爸也终于完成了和他童年时期小黄狗的告别。当我和爸爸一起站在小狗的坟冢前,站在我们的“心爱之物”前,他就是曾经那个七八岁的男孩。

尼克对于吴小小,就是那个童年的“心爱之物”,它是小狗,也不是小狗,它是老师,也是伙伴,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也是心头那闪耀的光芒和温暖,没有理由,没有功利心,只让人渴望去追索和疼爱。我们甚至生出一丝丝不愿和担忧,这些执着的、好奇的孩子会不会有一天变成只谈“正事”的大人?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们也许会忘掉这本书,但是我多么希望他们记得这些梦,记得年少时的渴望,永不失去童真的视角。我想,这也是爸爸的愿望。

常笑予,一九九〇年出生于哈尔滨,二〇一五年毕业于悉尼大学传媒实践专业,现供职于国内某出版社。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常新港

最新少儿成长小说

《尼克代表我》

常新港/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016-1347-2

定价:26.00元

适读年龄:8岁以上学生及家长

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常新港历时3年、再次发力创作的长篇小说新作。它用犀利、精准的笔触,以隐喻的手法直面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难题,成长的种种情形被浓缩凝练,比如“不懂事”的孩子和望子成龙的父母,比如“听话”的孩子和渴望与众不同的大人,比如家长和老师的联合阵线对孩子的围追堵截,比如孩子对充满疑惑和烦恼的成长现实的矛盾和对抗等。小说以关切的广角,使得曾被书写、凝视过的儿童群体在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写实的表达机缘。作者作为作家和父亲双重身份而带有的机敏的现实觉知与深邃的成长疼惜,遍布作品的字里行间,是一部非常适合亲子阅读,能够引发孩子和家长强烈共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