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昨天在一篇关于带孩子旅行重在体验的文字后面,有一条留言令人深思:“有次带娃4S做车保,等在休息室,那些人喝着饮料刷着手机,电视里放着动画片,我对娃说:妈妈带你去捉蚂蚱吧!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听到,也想去。我说你去跟你父母说一声一起吧,结果孩子去跟妈妈说,妈妈瞟过来一眼吼了孩子一句,孩子继续坐沙发里看动画片。”
毫无疑问,父母的理念差异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视野,从这位妈妈的留言中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理念,一个是主动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捉蚂蚱,做游戏,给孩子更深刻的身体的体验;另一位妈妈吼了一句之后,孩子乖乖回去看动画片。
那么,这样的一次的行为差异对孩子来说也许看不出什么区别,但因为两位妈妈存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就会在今后的其他行为上一直有不一样的指导方式,长此以往,两个孩子的差异就会很明显。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同样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孩子的学业成绩差异很大?从这条留言中我们大致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孩子的学业差异除了极少部分先天的基因差异之外,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带来的孩子能力的差异。
具体来说,有哪些能力差异呢?
这里罗列几个比较常见的重要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孩子是否有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有了敏锐观察力就能从的生活中获得一般人不太留意的细节;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有了敏锐的观察力,看透事情的本质,分析成败得失,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臻于成熟。
而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有赖于父母在早期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场景体验,例如捉蚂蚱的时候那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度协调的肢体动作、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这种训练是日常的、也是随机的,不一定是什么高大上的观察力培训活动,就是发生在4S店或者旅行途中,我们生活的每个阶段,那些有意识的父母就会善于利用好这些机会,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是否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如同人生的“点金术“,有了它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充实、新颖而多彩,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事物与说话主题巧妙地组合起来,讲起话来才能文思泉涌,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广度和感染力。这需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逐步增加生活经验,这是想象力的基础。
怎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整天坐在电视前看动画片或者玩手机的孩子,一则身体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例如近视、颈椎问题等等越来越低龄化,这些长时间不运动,拘束于狭窄视域范围的状态会遏制人的想像力。那些连绵不断的动画长片,往往是反智,或者至少是比孩子实际智力要低很多,通俗的说孩子只会傻乐,但没有获得更高层次的思维快感。而那些父母经常带着去开放环境游戏的孩子,会感受到大自然赐予的想象力量,哪怕什么也不做,父母陪着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云,孩子就会想象出许多场景来,完全属于他的创造。
孩子是否拥有较强的记忆力?
在当下这个信息快速传播流动的时代,博览群书,吸取丰富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孩子的能力基础和前提。当将来孩子写作时,凭着记忆力,才可以如囊中取物一样,将材料迅速、准确地组织到文本里;当他演讲或交谈时靠记忆力,将观点、和经历的事例等牢记于心,这样讲起话来才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记忆力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虽然通常看起来一字不差的记下来也算一种很高的能力,但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的记忆力是孩子经历过的体验苏醒,例如老师出了一个题目“一件有趣的事”,看动画片的孩子可能会想起动画片里某个场景很有趣,他会复述下来,但这是虚构的;而那位捉蚂蚱的孩子,完全可以从和妈妈一起到花园里,翻开砖头、石块,在草地上追逐蚂蚱,捉住,并且观察,最厚又把蚂蚱放归大自然,这件有趣的事显然不是虚构的,他的记忆就具有生命的温度,不仅仅是记住,而是一种生命力的复苏。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在生活里对孩子的一些细节忽视,这一次拒绝孩子捉蚂蚱,下一次拒绝孩子做树叶标本,拒绝孩子做……总之当父母的拒绝意识成为第一反应时,也就剥夺了孩子各种各样的能力培养,当你下一次指责孩子这个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个也不如的时候,首先应该反思作为父母有没有不如其他父母的地方,是不是在一个关键的时候失去了做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整天刷屏,玩游戏,孩子的培养可能有好的结果呢。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好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