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于常青藤爸爸
偶然间看到这句话,常爸的心像针扎似地疼了一下!因为最近看到了一个4岁女孩丽比的故事,还有家人们温情下的忽视和冷漠!
有着金色头发、大眼睛的丽比,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看起来相当可爱,但却有些安静忧郁。因为身患先天性重度听力障碍,丽比听不到,也说不出来。本来这种先天的残疾和沟通障碍已经让丽比很孤独了,而家人习以为常的忽视更让她无助。
比如爸爸,谈及对女儿的期待就是“没有期待”!
奶奶呢,就是不屑一顾,对老师的表扬表示深深怀疑。
说到工作的事情,奶奶更是一脸暗讽。
在奶奶和爸爸眼里,丽比是没什么前途了,也就不值得关心了!那么,号称最关注丽比的妈妈,又是否真的了解女儿呢!遗憾的是,强势的妈妈一直拒绝承认孩子有问题,沉浸在“完美孩子”的幻想里,丝毫不关心丽比的真正需求。
社工乔安建议让丽比学手语,因为相比于唇语,手语更简单易学。可是妈妈的态度是“我们都不懂手语”!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不懂,更不想学!
不死心的社工乔安想要继续说服丽比的妈妈,她解释道:“唇语只能读懂别人说的。那她怎么表达,怎么说出来呢?这样对孩子并不好。我们会把口语和手语结合起来教,看看孩子能学会多少。很多孩子学习了手语后,都反映相当好,因为它更容易。”
但可惜,还是被妈妈一口回绝了,因为她坚持认为丽比能“听”懂家里人的讲话。
虽然嘴上说自己关心女儿,也一直在谈论女儿的事情,可是这位妈妈恐怕从来没有从女儿的角度考虑过。她从没想过,女儿这么安静、忧郁仅仅是不会说吗?女儿真的不需要表达,只要倾听么?
常爸甚至暗自揣测,妈妈之所以坚持让丽比读唇语,不让她学手语,是因为这样就不会显得自己女儿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就可以继续满足她自己对“完美小孩”的幻想了。
可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是,丽比就是一个天生的聋哑人,对她来说,唇语比手语更难。而社工乔安的坚持,也让所有人看到,学会手语的丽比明显要更快乐。
从第一次见到丽比时,乔安就教丽比用手语表达。
在乔安的影响下,丽比试着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回应的丽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慢慢地,丽比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手语进行表达,可是却没人注意到她这一变化,或者说,压根儿就不打算重视。
一天吃饭时,丽比用手语表示自己想要喝橘汁。
哥哥看到了,但是不明白妹妹在说什么。
父亲不以为然地说:“她可能是饿了!”接着就转移了话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全家人就开始讨论起哥哥的发型问题。
没有人再理会丽比的要求!可怜的小丽比没有再坚持,像之前一样,默默地接受了被忽视的事实,因为她早就习惯了!
明明刚刚找到可以与人一来一回对话的可能,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这时丽比又迎来了当头一棒——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妈妈无视女儿这4年来方才展露出的快乐和自信,固执己见地以“全家人都太忙了”为理由拒绝学手语,还强迫女儿停止学习手语。
故事又回到了起点,只是,感受了希望、经历了表达的快乐后的丽比,此时又跌回到失望中,不知这会给这个年幼的孩子增添怎样新的创伤。看到这里,常爸的心里一片苍凉。还好,这只是电影故事,只有这么想常爸才能释怀一些。
这部讲述聋哑儿童故事的电影名叫《沉默的孩子》(The Silent Child),在3月份刚刚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这部剧里,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但让常爸印象最深的还是丽比的妈妈,虽然她一直强调:我是丽比的妈妈,我懂什么才是对女儿最好的!但她的自信却恰恰反衬了她的冷漠和无知。而这让她不断地远离女儿,因为她从来没有试图和女儿沟通,没有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甚至连走近的努力都不肯尝试一下——这多像那些拍着胸脯说“你听我的,都是为你好”,却一步步将孩子逼入绝境的父母啊!
你真的能听到孩子吗?
我们倾听的是什么?
是孩子的感受!
好多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听孩子说话,是因为他们无形中默认了:听孩子说,就代表同意孩子的诉求。但是,听是一回事,是否同意是另一回事。
“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这个玩具……”其实,当我们说出此刻孩子的感受,就已经足够了!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同意给他买。
反之,如果只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倾听,反而是骄纵!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感受被听到、看到更重要。倾听,不是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倾听孩子那一刻的感受,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孩子的每一次要求,背后都掩藏着真实的心理需求。也许是他在寻求关注,也许是因为没有这个玩具被嘲笑、伤心了,也许是孩子结交了新朋友、想要讨好朋友……这些才是真正需要家长关心孩子的东西。
所以,当孩子告诉你他的想法或要求时,不要轻易下定论:
你这么贪心啊?
你怎么这么多要求啊?
除了玩具,能不能想点其他的?
……
当你的指责和评判出现时,通过孩子心房的路也就被阻断了!你的爱和关怀也将被关在门外,异化成无止境的控制和压力。
我们的孩子比丽比幸运的是,他会说话,敢表达,但也许有一天,他也会在你的“培养”下,不复阳光和健谈,甚至迈向我们都无法想象的极端,或灭亡,或爆发……
前车之鉴还少么?!
“缄默有时就是最严厉的批评。”
不要再把沉默当乖巧,那是孩子在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