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搜罗了几条关于“挫折教育”的微博,大家感受一下:
1、老妈从打扫卫生的阿姨口中了解学生跳楼事件,我是听说有两所发生学校来着,她闲聊感慨现在的孩子被惯滴任性的狠,稍有不顺心理太脆弱,所以相比小童鞋的吃穿和智力培养,我更倾向于关注丫头的生命教育和情绪管理,甚至我们偶尔来点抗挫折教育很有必要,有些未雨绸缪的事情还真得从娃娃抓起~[加油]
2、刚在老师微信群里听到一消息,传嘉定某学校一学生因老师要求其回家拿作业,到家后与母亲起了争执就气的跳楼了……家长哭死了要,作孽啊,现在的教育方式还欠缺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啊。哪像我们以前,都是被骂大的。
3、我对象说人家骂你两句没啥的,现在教育孩子都不让家长营造无痛童年,挫折教育是有必要的,我也应该让你锻炼锻炼,不然明天给你脖子上挂一张饼你都不知道转圈吃的
挫折教育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好有道理的原因就是,它营造了一种,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一件事才会懂得要怎样处理这件事的感觉。
例如:
你要是想让孩子知道在外面被欺负了怎么还手,就得先让他在家里被欺负;
你要是想让孩子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就得从小给他高压的环境;
你要是想让孩子懂得竞争,那就要从小不断打压他;
你要想让孩子谦逊,那就要从小少鼓励少赞美。
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然而真的运用在现实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设定,前提是把人看做没有感情需要的机器,并且完全不相信每个生命在获得爱的前提下都可以发展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挫折教育,无非分为两种:
别满足孩子,或者别那么快的满足孩子。
别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太顺利、太快乐了。
这个观点真的是怎么看怎么拧巴,换个身份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老公或者老婆为了让你以后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天天给你甩脸子,要啥不给啥,一句好话都没有。你能忍多久。
你会感激这样的人吗?
估计更可能的是,忍一段时间就民政局见了。
成年人尚且需要自己的亲人给与鼓励、支持和温情,那又是为什么要把还什么都不懂,更没有能力去独当一面的孩子至于如此冷酷的家庭环境中,还要美其名曰自己是在“教育”。
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挫折教育如此盛行。
第一:大部分推崇挫折教育的人自己本身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没有被真正的爱过。有的是被忽视被虐待有的是被溺爱(溺爱其实完全和爱孩子不沾边,只是成年人变着法的爱自己顺道毁了孩子)。
第二:自己没有被爱过,但是又没有勇气或者说没有能力去质疑父母的教育方式,于是变成了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能流传这么久不是没有道理。
第三:既然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认同孩子不该被温柔的对待,那自然会找出一系列的现象支持自己的观点,那些被溺爱毁了自理能力的孩子就是这些人最常用的靶子。“你看看,小孩就不能惯着,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当然还有一些不这么偏激的,例如说,延迟满足,我没说我不给你,我只是过一会儿再给你,本来孩子会在当下获得的喜悦打了折扣以后家长心里就踏实了。
第四:为什么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延迟满足的人都如此的坚定,并且似乎很难接受别人的质疑。参见第二条,因为当你在质疑他的教育方式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质疑他的父母,在质疑他的父母到底是不是爱他。真是最让人没办法接受的。
我现如今也为人父母,我很清楚的知道,生一个孩子并不能将我神化,我还是人,是人就有善有恶。
如果父母不能面对自己的“恶”而非要绑架自己成为一个一切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牺牲的大善人,那才是最可怕的。打着善意旗号的恶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举个例子吧,关于我的孩子。
我们家宝宝是典型的高需求宝宝,从出生开始,创下最高纪录连续吃奶4小时,频繁夜醒十次左右为期一个半月,三个月内白天全程抱睡,沾床就哭。
由于我自身有一些心理学的底子,明白婴儿期的需求被满足有多重要,我一直忍着没有断奶,没有换抚养人,没睡眠训练延迟满足等等。
但是我这里不是想说我有多厉害多奉献,而是我知道,我之所以不训练他是因为我没办法忍受把自己的需求摆在别人的需求,尤其是自己孩子的需求之前。
大白话就是,怂。
我其实很欣赏那些敢于爱自己多过爱孩子的妈妈们,如果连自己都爱不好,还要去爱别人,那这份爱真的是很沉重。
所以每当有人半开玩笑的和我孩子说起你以后一定要孝顺妈妈,要对妈妈好,你看你妈妈为了你受了多少罪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是羞愧的,我清楚地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爱,又有多少是我的“自私”。
当然,对于孩子的需求还是能满足就尽量满足的好,如果实在不想满足,就实话实说,别说为了你好,别骗他,不论对多小的孩子都一样,别以为他们不懂,婴儿有的时候真的是比成年人还要清楚。
微博上看到一句话 “做父母我们无需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孩子,我不是完人,你也不是,不如我们一起成长,让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育儿经都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