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双休日遇到5岁男孩乐乐和他的妈妈,孩子显得不太高兴,嘴嘟囔着,他妈妈也是一脸愁云,拎着一袋看起来像资料一样的东西,制作的倒是蛮精美的。
我和乐乐打招呼,孩子认识我,勉强问了声好,然后就不说话了,眼睛里似乎有泪光闪现,他妈妈立刻严肃地说:“不许哭,叫你上个拉丁舞班,怎么就这么难,我好不容易趁着休息天抽送你去,结果在那里很不认真,你知道这一次多贵么?你看看人家都得奖了。”原来那些宣传册上是得奖的孩子的信息,很光彩夺目的奖杯,大奖状。
我让乐乐妈妈稍微控制一下情绪,因为孩子已经很难受了,再说下去估计就要哇哇大哭了。我把话题引到孩子感兴趣的棋类,我看过乐乐和他外公玩五子棋的场景,孩子很专注,也很聪明,懂得提前思考布局。果然,话题转移一下,孩子的情绪稍微稳定一些,孩子其实蛮努力,就是不喜欢跳舞,但他妈妈一定要他去跳,说这个将来有好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才艺,其中兴趣班是很多父母的偏爱。儿童的个性才能的体现大概主要是3—5岁阶段,此时期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再早一点是初期的萌芽状态,有些父母选择在家给孩子进行培养,有条件的父母更希望将孩子送到兴趣班,以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像乐乐这样就是去培训班培养,但显然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乐乐这个样子并不是理想中的局面。
孩子上兴趣班常见的四大误区:
误区1:兴趣班太多了
在父母的观念里,孩子有才艺才是最重要的,钱不是问题,孩子健康不是问题,最核心的是孩子上了兴趣班没,上的足够多了吗?有些父母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孩子的休息日实际上已经自然而然的取消了,难怪乐乐他们总是噘着嘴,不开心。
孩子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兴趣班,需要的只是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离不开亲情的,父母是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如果忽视孩子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情绪不稳定、自卑等等。
太多的兴趣班只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使孩子的身体发育不良,出现疲劳、厌倦等。父母还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这一点一定要量力而行,根据孩子情况,像乐乐这样,他喜欢下棋,但下棋在父母眼里没有啥实际用途,拉丁舞据说算体育类,在一些学校高等级的拉丁舞名次算加分的,因为将来有表演的机会。父母的想法是实际用途,而孩子想的是快乐,不在一个频道上。
误区2: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终归要回到家庭中,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基本保证。有些父母忽视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该让孩子干的活都省了,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服日子,也缺失了许多生活能力,然后再高价培养什么兴趣,简直是缘木求鱼。
我原来举过一个例子,这里可以再重温一下,我的一个企业界朋友,算是富裕人群,但他坚持让他的两个孩子每天晚上刷碗,这就是一种生活教育,许多父母搞不明白,以为让孩子享受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伤害,生活里的教育无处不在,也最为真实有效的,那些所谓的培训班、励志班,忽悠你掏银子的才是他们的本意,在生活里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父母为什么不随时随地的去做呢,一定要费钱费精力,例如有个培训班是训练专注力的,结果有个妈妈进去看到,训练员让孩子用勺子挑玻璃球,放到合适的杯子里,就这么个活动可以玩半天,花费总在百元以上,那么在生活里这样的小游戏,小活动,完全成为可以亲子游戏的一部分。
关键是父母要有心,要愿意去琢磨,在生活里创造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有的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都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替父母完成,这样的孩子只是一个傀儡。有些父母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亲,自己在学校里时,英语成绩很突出,结果高考其他成绩不理想落榜了,只好去创业,虽说现在日子过得还可以,但他依然觉得当翻译一直是梦想,自己实现不了了,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想要替自己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因此孩子英语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有时甚至动手,孩子很惊恐,不知道为什么爸爸会这么激动,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身上有那么大的责任,要替爸爸圆梦。在一些孩子成名之后,记者采访他的父母,往往有这个桥段“我年轻的时候在音乐/美术有过一个梦想,现在终于有的我孩子实现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权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
误区4: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有些父母知道孩子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意味着孩子实在经历和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开发出多方面的能力。孩子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有些是隐形的,长期的,短期内也许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还有一些父母不清楚这个道理,等不及,他们只需要看到孩子领奖,拿到奖杯和奖状才算赢了,如果是这个理念,那就很尴尬,因为凡是真实的含金量高的比赛,一般都只有很少的人得奖,那么没有得奖的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收获呢,如果从结果论来看却是一无所获,但从成长的角度,他们收获应该会更多,例如如何面对失败?心理如何调节?过程中的体验是什么?这些收获是那个拿奖杯的孩子所不曾经历的体验,而一旦将来遇到什么事,有过体验的孩子会不一样。
最新的一个报道,一个县城的高考状元考入浙大,因为入学之后有学业成绩挂科(不及格),不能接受,就逃离学校,四处流浪,捡破烂为生。归根到底,就是类似的状元从小都是数一数二,没有过失败的经历,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最终消极逃避,成为世人的警示。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观念,完善的心理素质,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人生经历,但不是最终的结果,这个过程很重要,如果父母看结果,孩子很可能投机取巧,只要弄到好的结果就行了,往往也会走上歧途。
这些误区,都是需要父母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可以避免。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好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