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话,给孩子立规矩原来只要这几点,还是大家一直没发现?

作者:OB十老千 04-18阅读:2641次

懂规矩独立地孩子是快乐的。过了学步期,孩子特别喜欢跌跌撞撞地四处乱闯。其实都是行走,让孩子感到周围的世界一下子变大了。看到孩子用新奇的眼睛探索周围的一切,妈妈高兴的同时也别被孩子整日翻箱倒柜的行为弄得心烦。

比如,妈妈一不注意,玩具就被丢进了痰盂,孩子伸手去捞还不够,还要拿小摇铃在里面摇,。这还没处理完,孩子又把护肤品,口红,弄得墙上,地上,床上,和自己的脸上一团花。有一次妈妈把针线盒放在铺着台布的桌子上。孩子走过去一把拉下台,把针线纽扣撒得满地都是。我发现时被吓得不轻,因为孩子正蹲在地上认真的一支一支针地捡起来。

他们说即使是一步不离地跟在孩子的后面也防不胜防。但大多数妈妈还是克制着自己不发脾气,不限制孩子,这才是科学的。

因为妈妈知道,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制造这些麻烦是因为他还不能区分脸盆和痰盂的不同。不能认识台布和台布上的东西的相互关系。而到处摸拽东西更是幼儿用动作进行探索学习的需要。虽然制造麻烦是一件令妈妈头疼的事情。但况孩子需要逐步懂得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那么决定给孩子立规矩。首先得整理好家里的物品,妈妈需要将会引起危险的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高处,在孩子能够独立拿到的物品中留下了两样不准孩子拿的东西。

告诉孩子,这是痰盂这是金子花瓶。只是另外告诉孩子痰盂,不能玩,是解大小便用。再用同样的方法告诉他,花瓶不能拿,但又是可以拿妈妈有意放在花瓶旁边的一废弃钥匙。这每当孩子违反规矩时,妈妈总是温和又坚决地重复这一规矩。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了这一规矩。妈妈几次,发现在花瓶前,睁大了眼睛盯着闪闪发亮的金子花瓶,却没有动手拿。还有几次,我看见孩子站在白色的痰盂前,好像在说什么。但,始终没有动手去碰一碰。

我认为给孩子立规矩,最糟的莫过于会儿允许,一会儿不允许。

下雨的一天,妈妈带着孩子去小区的公园玩,在树荫下坐了一会儿,妈妈忽然想到一个主意。就对正在楼梯上爬上爬下的子说:“去摘两片叶子来我们来观察观察”。谁知孩子一脸严肃地说,公园里的树叶不可以摘得。

妈妈大吃一惊,这句话正是三天前妈妈教给孩子的。当时孩子摘了邻居院子里的美人蕉,妈妈告诉孩子院子里的花不可以摘。没想到孩子还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啦。当时想到,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很难解释摘树叶和栽花的不同,摘一片树叶和摘很多树叶的不同。

最后妈妈认为还是向孩子承认错误是上策。告诉孩子说孩子说的对,树上的叶子不能摘,我们捡地上的叶子,地上叶子很多。孩子高兴的答应着,爬下去捡地上的落叶。这很感慨,看来给孩子立规矩并不难难的是成人往往有很多变通。

而不能理解的,我们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给孩子立规矩,要避免禁令太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会很快使孩子无所适从。不必讲太多大道理,只要明确的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很多家长可能要问为什么?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的特征是不可逆转,不能理解相对性,缺乏弹性的。幼儿可以接受,可以不可以,但不能接受一些情况下可以,另一些情况下不可以的相对性。如果是首次禁止,他哭闹是正常情绪的表达。如果是因为以前允许而这次不允许孩子属于因不理解而苦恼,是愤怒情绪的表达。说明父母是自食其果了。如果他们以前有过,因为哭闹就能够达到目的的经验,这是工具性哭闹,说明父母已经被孩子控制了。

那么父母给孩子立有明确而适当的规矩后,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自在的快乐将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