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看老?3岁以后还有多少风景...

作者:二胎妈妈圈 04-20阅读:2204次

有一天,川哥很郑重其事的问我:“妈妈,我三岁时表现怎么样?”

“嗯,一般般吧.”

“一般般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多年以前的旧事,就对孩子实话实说:

“说实话,那时候感觉不太好,每天都挺为你崩溃的。”

川哥听完,默默离开,然后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到了晚上我忍不住问他:“今天到底怎么了?”

“我觉得我这辈子都没希望了,”川哥忧郁的回答。

“为什么?”

川哥从书柜里抽出了一本书,递到我面前,书名是《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我猛然想起来,这本书还是若干年前,川哥两岁多时,我出差等航班时在机场买的。当时选中这本书,正是因为这个耸人听闻的标题,迎合了我当时对Terrrible two束手无策的痛点。出差旅途中,我就将这本书看完了,看完就压力山大,回到家里我就开始了对孩子严格“管教”:立规矩,小黑屋,打手板————为了儿子的这一辈子不被毁掉,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正当的。

时隔多年,当我再看见这本书时,我已经忘了里面讲的内容,直接把它丢进了垃圾桶。

我的儿子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他友善,上进,喜欢上学,热爱生活,虽然身上的毛病仍然很多,但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绝不会被他两三岁时的一段经历毁掉。

即便孩子已经到了七八岁、十几岁,他的人生就定型了吗?依然不能。人生充满着无穷的变数,每一天都可能影响着一生,直到终老,方可下定论。

那么孩子到了三岁,我们究竟可以看到什么?

一部分的智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能获得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后来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可能具备的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博物智能。

这些智能其中的好几项(比如人际智能、空间智能、自省智能、博物智能),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够得以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有成就的人在童年的早期被误认成“低能儿”的原因。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5岁时才开始学说话。

一部分的“性情”

美国心理学家翟斯和汤玛斯对儿童的先天性情进行了研究,发觉每个孩子的性情可以分为9个方面,在9个方面的不同表现构建了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性格。

有一部分性情,从孩子刚出生两三个月开始就能看出端倪了,比如刺激反应强度、适应能力。有些宝宝对外界环境的改变非常的敏感,换一个房间就不能入睡;有些则不然,不管谁抱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睡得很好。

孩子到了两三岁,有了一定行动能力、语言能力,性情方面的一些特征会表现得更明显。比如“活跃水平”,指一个孩子活跃期和不活跃期所占的比例。一个高度活跃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运动游戏,让陪伴的大人更加辛苦。而一个低度活跃的孩子可能会愉快地享受安静的时光。

但是“先天性情”并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每种性情都有优势和劣势。一个活跃水平高或低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他们一生的事业。

极少部分的“行为风格”

诸多教育学者在观察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行为风格”:果断或者犹豫,冲动或者自律,有毅力或者容易受挫,以及有无幽默感,有无条理性,专注或散漫)是否喜欢与人交往,等等。

行为风格有一部分也与先天性情相关,但大部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大脑的发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

比如,专注力。一个三岁的孩子,以他大脑发育的水平,有意注意力时间可能不到五分钟。你能由此判断这个孩子存在注意力缺陷吗?不能。等孩子到了六七岁,他专注的时间就自然延长了。

绝大多数孩子在2~4岁期间都有一个自我意识萌发的叛逆期。喜欢说不,当需求得不到回应时,可能会哭闹打滚发脾气。

你能由此判定这个孩子就蛮不讲理吗?你见识过多少八九岁的大孩子在地上打滚的情形呢?

人类大脑负责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质(也称作理智脑)到25岁时才发育成熟。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

一个人成年以后,还依旧保持着三岁时的行为风格,这种情况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很多两三岁孩子的家长却在日夜焦虑这个问题。

整体而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他所能展示的是他人生素质的极少一部分。“3岁看老”这句话是不科学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

童年的早期,养育的重要性在于让孩子建立最初的安全感、信任感。一个婴幼儿对母亲(或主要养育人)的信任程度,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是否信任。

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是否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决定了他长大以后对外面的世界存有多少安全感。

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很重要,但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育特征,后天养育(教育)的重点也不一样。

除了建立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出生的头一两年,关注的重点是喂养与睡眠。

2~4岁孩子探索世界欲望增强,父母应该在确立一些底线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用正面疏导或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个阶段可以考虑建立规则,但这个阶段的规则不是一步到位的,因为孩子的大脑还不足以记住或理解大人制定的条条框框,因此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在“行动”中体会到行为的界限。

通常情况下,当孩子年满4周岁,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自控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大为增强,从这个阶段开始,大人可以“1是1,2是2”的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习惯了。但仍然不建议家长使用蛮力来矫正孩子。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是要尊重个体发育的差异,一边正面引导一边静待花开。

4周岁以后,孩子除了作息习惯,智能发掘和各方面的启蒙也可以正式开展了,但“学习”依然不是重点。根据儿童心里学家皮亚杰的研究结论,孩子到了7岁左右才具备初步的逻辑思考能力,这正是大多数孩子进入小学的年龄,届时家长再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也不迟。

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甚至颠倒次序。在孩子本该建立安全感的年龄去训练孩子的“独立”;在孩子最爱探索的年纪要求孩子“中规中矩”;到了孩子该独立的年龄又给孩子无尽的溺爱。

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无论过去或是现在出现了多少教育失误,只要肯积极努力,总有改善的希望。在我们的华川家庭课堂线上训练营里,仅仅通21天的学习和实践,大多数家庭的教育问题都能得到改善。(家长课堂详请:为什么读了那么多育儿书,还是忍不住对孩子打骂吼......)

因此,当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遇到挑战时,无论孩子是两三岁还是七八岁,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抱怨指责上,请行动起来,专注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