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神经病妈妈,就把这三个字印在脑海里!

作者:CC爸妈 04-20阅读:5612次

1

昨天发了这篇《我妈妈是个神经病...》,被大家的留言刷了屏。

大家纷纷表示,我就是神经病妈妈本尊了

还有妈妈评论,预测留言区一大波神经病正在赶来的路上。

你们这么不严肃真的好吗?

相信每一个焦虑的妈妈都能从昨天的文章里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有太多类似的场景,每当我们对孩子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都容易“神经病”上身。

其实昨天这篇也是我给自己敲的一个警钟。

尤其是目睹了小学生妈妈陪写作业现场后,我更觉得任重道远了,不知等CC上了小学,我会变成什么样子,还有两年的时间,希望能把自己调整的好一些。

也有妈妈留言说:重点是,当遇到这种抓狂时刻,到底该怎么解决?

嗯,今天就是答案(之一)了。

方法论结合实践我也写过好多好多了,想看这部分的,我在文末推荐阅读做了总结。

今天这篇抛开技术,我们来谈谈心态。

为啥面对娃的恼人行为,我们总是无法自控?

因为我们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置身漩涡之中,而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更理智的去解决问题。

只是,实战起来,哪有说得这么轻巧哇?

今天C妈分享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学着去转移自己的观念

每一个孩子捣乱、发脾气、恼人的行为,每一个你感到愤怒或不被尊重的时刻,背后都是一个孩子在无声的跟你呐喊:帮帮我

如果你记住了这3个字,你会发现自家的娃看起来顺眼多了。

因为我们对事情的本能反应没有办法改变,当你觉得别人是故意惹你生气的时候,你本能的回应是愤怒和还击。

但如果这个“别人”是自己的孩子,出于做一个称职父母的责任,你却觉得即便没被尊重,也应该对孩子温柔回应。

所以就会强制自己不能去生气,不能去还击,反而要克制自己去照顾孩子的感受,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拧巴的。

而一旦跟本我斗争失败,你还是反击了,又很容易后悔,觉得作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如此冲动。

其实这种拧巴是反人性的,所以你才会觉得很难、很痛苦。

本能反应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看法。

当你看到的是孩子不尊重你,你的本能反应是,自己没被尊重。

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寻求帮助,你的本能反应则是,我可以怎样帮助他?

这才是釜底抽薪之计,这,也是少发脾气的捷径。

当你转移观念并理解真正发生的事情时,你会以不同的方式处理这种情况。

2

很多我对CC无计可施的时刻,我都会努力的让自己跳出来,不去看她让人生气的行为本身,而是问问自己,现在她需要我帮些什么?她是哪里遇到了困难?

我幻想自己是一个下水救孩子的救生员,在指责她下次不要游这么远之前,我需要先游向她、帮助她上岸。

有的时候大脑直接气到短路了,实在没有办法思考,我便强迫自己问她一句:现在我可以帮你点什么?你需要我做点什么?

单单是这样一句提问,便能让人冷静不少。

昨天有位妈妈的留言问到:那到底要不要把娃放下进行睡眠训练?

这是个大话题,有的妈妈觉得哄睡的方式糟心点儿也不叫事儿,那不训练也可以,但如果觉得哄睡已经让娃跟自己都筋疲力竭,那就可以进行睡眠训练。

同样的睡眠训练,如果你看到的是帮帮我,那么放下孩子的过程中,你是不含敌意的,面对孩子哭,你的心态是不那么焦虑的。

你明白训练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哭闹,而一旦你心态平和了,你回应的方式便会是温柔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把娃扔到一边赌气不去抱他,也不是情绪化的听见孩子哭就愧疚的觉得对不住他赶紧抱起。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好处是什么?

是让你心态上心平气和,用理智去帮助孩子,而不是用情绪控制他或者宣泄自己。

类似的,还有刷牙、喂药、看医生等问题,妈妈不是不可以坚守规矩和底线,但是那应该是一种不含敌意的坚持。

3

儿童心理学家拉塞尔巴克利曾说:“需要最多爱的孩子,总是以你最不喜欢的方式来要求它。”

孩子们确实以最不让人喜欢、甚至最招人烦的方式寻求爱和帮助。

这是抚养孩子最难的部分:你必须审视那些不受欢迎的行为,看看表面下发生了什么。

  • 一个入睡困难的孩子,背后是在说:帮帮我,我不知道如何自己入睡。
  • 一个随便抢别人玩具的孩子,背后是在说:帮帮我,我不知道当我想要别人的玩具时,除了抢过来还能做点什么?
  • 一个对你恶语相向的孩子,背后是在说:帮帮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的愤怒。
  • 一个见到生人就往后躲的孩子,背后是在说:帮帮我,我不知道该如何融入新环境。
  • 一个怎么都不肯看牙医、吃药打针的孩子,背后是在说:帮帮我,这种未知的恐惧我没有办法克服。

当看清了问题的实质,你就明白了,你应该做什么。

  • 我们可以让不会入睡的孩子感觉到,自己睡并不可怕,妈妈就在身边,一直陪着你呢。而不是情绪化的爆发或焦虑。
  • 我们该告诉抢玩具的孩子,别人的玩具不能上手抢,可以问问能不能借过来玩一下?而不是气急败坏的指责,这孩子怎么这么失教养。
  • 我们该告诉语言粗暴的孩子,当你愤怒的时候,试着把怒气用行动发泄出来,踢沙堆、画画…而不是,你再敢出言不逊,我就揍你!
  • 我们该告诉那个害羞的孩子,你不需要刻意做什么,跟妈妈一起打个招呼就好了,叔叔阿姨好!而不是,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打个招呼有那么难吗?
  • 我们该告诉那个就医恐惧的孩子,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抱歉孩子,这真的是你必须要做的事。 妈妈可以陪在你身边,事前帮助你多想一些办法去克服、去坚持,比如提前熟悉或模拟,比如给毛绒玩具做同样的事释放压力;我也可以等一切结束后鼓励你:你勇敢的做到了;如果你事后仍心有余悸,我还可以通过帮你复盘带你走出就医阴影。而不是在事发之时一边强迫孩子一边内疚。

把“帮帮我”这三个字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你就能离神经质越来越远。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