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你就别活了!”
父亲说完这句话,将手枪上了膛放在柜台上,正欲转身离去。儿子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
事情发生在泰国一家超市,因儿子终日沉迷于电脑游戏。
父亲看着儿子日渐消沉,怒不可遏,脱口而出一句气话,却酿成了这场悲剧。
现在,在很多家庭中,“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已经被摒弃了,转而用更温和的教育方式。然而,体罚孩子的现象少了,但使用“软暴力”的现象却多了。
软暴力即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一些带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心理上遭到侵害,虽然比起打架,它显得文明得多,但是它的影响力可不比一般暴力小。
一个鲜为人知的研究表明,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
经常用过分的语言刺激孩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他们总是肆无忌惮的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不少父母曾对子女说过这样的话:
“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
“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
“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
在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时,有的父母会说:
“你是傻瓜吗”
“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
甚至在发火时总结说一句:
“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你看看别人家的xxx,再看看你!
有专家指出,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
事实上,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
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曾经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朋友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就是在软暴力的环境下长大,而造成伤害的是他的奶奶。
从小,爸妈工作忙,自己大多是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因为当时还小,再加上性格比较内向,慢热,胆小不敢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奶奶就在旁边恨铁不成钢的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本事!”
一点小事没做好,就会遭受奶奶一堆数落“你说你有什么用!找个东西都找不到,你是不是眼瞎,以后还能指望你做点什么呢?”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导致后来他一直很自卑,并更加内向,不爱和被人说话,有情感表达障碍,而且对人际关系敏感,很难轻易相信他人。
关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一定不是“打是爱骂是亲”。停止语言暴力,从好好跟孩子说话开始。
有时候当妈妈真的很累,在累极的情况下,遇到孩子做错事,就容易吼出糟糕的话。请一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者远离现场冷静一段时间,换一种方式教育孩子。
冷静下来后,对刚才孩子的行为也就有了理智的判断,不会在气头上选择对孩子说气话,只顾着发泄内心的情绪,却不懂得用合适的方法给予孩子正面的教导。
父母再次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要把握几个尺度:
1、选择合适的时间。
尽量选择大家比较清闲的时间,跟孩子说,我们来一起谈谈,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孩子的内心。
2、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只谈事情,不上升到孩子本人。告诉孩子,遇到这种事情要怎么做,会让孩子容易接受。
3、不翻旧账,不和他人比较
只谈当前的事情,不要说孩子以前怎样怎样,也不要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4、学会倾听。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说,就是在唱独角戏,应该学会倾听孩子说。孩子说的越多,事情就越容易沟通,因为孩子已经放松下来,愿意把心理话说出来。
5、保持心情平静,不要再被孩子激怒。
父母要尽量保持心情平静,在理智的状态下结束谈话。
6、拥抱孩子。
无论今天发生了什么,请在睡觉前拥抱一下孩子,告诉孩子,我很爱你。
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你给予他爱,他传承爱,也会爱别人;你给予他恨,施加于他暴力,他也会恨别人,施加别人于暴力。
暴力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而语言暴力对于一个孩子的伤害,更甚。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