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不是自私、利己吗?爱都给了自己,哪还有爱给孩子?
答案全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还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
原创文章第311篇
一项根据空管员的研究发现,当万里晴空,没有太多飞机需要调度的时候,空管员回到家陪孩子就像贵族一样,耐心,细致;而一旦天气恶劣,需要集中精力调度大量飞机时,空管员回到家陪孩子的水平就跌到了贫困线以下,冷漠、不耐烦。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带宽的多少。当带宽充裕时,我们有精力陪伴孩子,当带宽稀缺时,我们都无暇自顾,更别说关心孩子了。
但同样是需要工作,有些人很快就能从稀缺状态中恢复过来,掌控生活的节奏,而有些人却疲于奔波,仿佛只能追着生活踉跄前行。
制造带宽的秘笈
每天24小时不能增加,但我们却可以让生活中普通的每分钟像崩开的爆米花一样闪亮、多彩。
秘密就在于关爱自己。
不过一说到爱自己,我们的意识里马上会蹦出“自私”“利己”这样的字眼。我们把爱别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普遍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
我们来看看“自私”的定义: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而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而一个因为干了一天活,只想坐下来喘口气,拒绝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绝对不能算作“自私”。
而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不想“给”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事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
和利己看似相反的一种表现是“忘我”。比如一些为了孩子高考和课外学习,而放弃工作全职陪读的家长就是典型代表。他们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照理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感到他们是被人爱的,非常幸福。但事实上这样的孩子胆小紧张,担心受父母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父母的愿望,而且他们还不能反抗父母,因为这样他们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爱自己”还有个阻碍,我们会不会光顾着爱自己,就顾不上爱伴侣、爱孩子了呢?
如果把他人当成人来爱是种美德,那么爱自己应该也是一种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就像一个动物研究者,他除了研究动物也得研究人,因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在人的身上也能找到其他动物的习性。同理,一个人除了关心别人的喜怒哀乐,自然也应该把自己能不能睡个安稳觉,有没有时间放松,可不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因为自己,也是个人。
什么是爱?
从爱的本质上讲,爱是一种创造力和活力,它并不是“我爱你,但和你没关系”这样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要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我爱你,我的内在有充分的活力,所以我有能力尊重你的界限,宽容你的不成熟。”只有有能力爱自己的人,才能让自己充满活力,从而去爱别人。
而且爱不是索取,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在付出的过程中一个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育儿中女人往往比男人付出的更多,结果也是女人比男人成长更快,因为在付出中她获得了爱的能力。
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自然进化的角度来讲,养育后代就是女性的角色,这不是分配而来的,而是因为女性从各个方面都比男人更适合做这件事。生理角度决定了只有女人可以怀孕和哺乳;而对孩子的,女性能100%确信孩子属于自己,但男性却不能这么确信。
从父母对孩子爱的角度来讲,父母之爱生来不同。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而父爱则完全不同。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和父亲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无法同母亲相比。但是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随着私有制和财产继承制度的发展,父亲会从子女中挑出最适合的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像,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孩子。所以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我爱你,是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同我相像。
这就决定了在育儿中女性必然要比男性付出更多。
2、这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谁占有的资源多,谁的地位就高。女性因为养育孩子,看似失去了很多获取资源的机会,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世间再难的工作也比不上养育一个孩子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密集成长,除了养育了一个生命,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更强的耐受力、更迅速的知识搜集能力、更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清晰的复杂局面处理能力……
所有的这些不是靠索取,而是靠不断付出得来的。女性通过一遍又一遍的付出去爱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蜕变,获得爱的能力。
如何爱自己?
愉悦感
吃喝玩乐睡大觉,打牌追剧小龙虾,这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但在一个假期结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比上班还累!这就说明以上这些我们最常用的,往往不是爱自己的好方法。
什么是好方法?这得借用经济学中“资本”的概念来说明。“资本”的定义是你消费后剩余的资源,你用它进行投资,期待更好的回报。
看看我们最常用的方法,都是感官和情绪上的愉悦,不需要思考。这些都是暂时性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们便会很快跟着褪去。而且我们会对这些感觉产生“习惯化”效应,要获得相同程度的愉悦,后期需要更强、更多的刺激。所以为了让这些方法发挥效用,一定要找到合适的频率,将让人愉悦的事情分开放在生活中。比如不是一次把小龙虾吃到吐,也不要追剧追到脸抽筋,调整节奏,这样才能保证生活的愉悦感。
但是前面提到“资本”的概念,我们在做愉悦的事情时,我们在消费。抖音的逗乐、草莓的香味、按摩的舒服都带给我们暂时的幸福感,但是它们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只有做让人产生“满足”感的事情,我们才能在心理上成长。
满足感
为什么让你照着PPT练习三次你就会痛苦,而乔布斯为了苹果发布会对着PPT练习100次依然乐此不疲?
为什么你视厨房为禁地,而有人却不厌其烦每天给孩子做花式三餐?
觉察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这就是你天生的底层代码,它不像外貌身材那样一眼能看见,需要你不断挖掘。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而一个人做有天分的事情,最容易产生满足感,这就是在帮助心里成长。
我们都知道1万小时理论。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一件事上花一万小时呢?
有些人是不得已,但更多人是在深入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持续的满足,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时间久了,一个人就会与众不同。
这样,你就可以把自己爱得很好。
镜像神经元的秘密
朋友曾地对我说:“你看公园里遛的狗,那蹦蹦跳跳的,一般是年轻人养的,那走路慢腾腾的,一看后面跟着的是个老太太。”
虽是开玩笑的话,但却说出了一个真相:心理状态是会互相联系的。
有个很明显的例子,大家一起开会,如果主讲人说着说着停下来喝口水,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听众里也有很多人都跟着端起水杯。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大脑中各个区域,它能让一个人和旁观者的心理状态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去感受对方情绪的时候,就会无意识产生同样的情绪状态。
在育儿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什么样的父母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同样,看一个孩子状态,也能推断出父母的状态。
所以父母要想养育出健康阳光有活力,生活的每分钟都像爆米花那样闪亮、多彩的孩子,他们自己也必须是这样的人。
而只有爱好自己,获得爱人的能力,才能给予孩子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爱。
原创育儿公众号“大视野育儿”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