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儿童允许,教师不能触摸儿童。可是成人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在向孩子表达情感时忍不住要拥抱、亲吻、触摸儿童,而往往未考虑儿童的自身感受。
—蒙特梭利《教师守则》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般在孩子一岁半到3岁之间出现,因为个性差异或早或晚。
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到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强调“我的”、爱说“不”,同时伴随“咬人”“打人”。
孩子强调“我的”,是因为TA们发现了,我是我,你是你,大家是不同的。说“不”,TA们通过说“不”,来体现自我的意志。“打人”,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打”,只是表示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态度。
★自我意识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源于自我形成的敏感期。
★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当他们成人以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了“我”与他人、社会的分离的机会和界限。
★诚如孙瑞雪所说“将来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的力量是否强大,这个强大的能力首先来源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1.当孩子说这是“我的,我的”时,父母不要着急强迫孩子去分享。这个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的东西一定要孩子做主。可以反复给孩子说:“这个车子是你自己的,别人不能抢你的;那个小兔子布偶是小萝卜的,你也不能抢她的。她要想玩你的车,必须经过你同意,你不同意,她不能抢;你要想玩她的小兔子,也要经过她同意,她不同意你也不能抢。”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前提是让他首先体验到拥有。慢慢的孩子就会有正确的物权意识了,当他充分的体验到的自己的玩具自己做主以后,就会有安全感了,接下来就会发展出交换玩具的行为,慢慢地也会发展出分享的品质。
2.当孩子热衷于说“不”的时候,只是在通过语言来体验“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家长们不必过分较真,也没必要强调纠正,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和他强调分辩,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过去了。这个时期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
3.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只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打死你”是排除的意思,不要去谴责也不要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尽量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
4.处在这个敏感期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和孩子斗争,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