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这些口头禅伤害孩子,大多数父母都在这样做!

作者:邪恶的小蘑菇头 05-13阅读:3962次

教育孩子真的是门大学问,现在多数育儿专家都不提倡打骂孩子,那是不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哄着孩子,孩子就会变成你所期待的样子呢?我看未必。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家长或者亲朋好友哄孩子玩,有些呢是夸奖鼓励,有些纯粹是在逗孩子,还有的看似是在耐心教会孩子一些事情,实际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长此以往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下面几种常见的大人哄孩子的话,你是不是也曾对孩子说过呢?

1你在吃什么?给我也吃一口好吗?

看到小孩子在吃东西,很多大人都忍不住凑过去,问上一句:

“你在吃什么呀?给我也吃一口好不好?”

当孩子犹豫或者拒绝了,你可能又会说:“咦,这么小气啊……”,

如果孩子最终还是把手里的食物伸过来,结果不少大人都会摆摆手,说:

“谢谢哦,我不吃,还是你吃吧。”

看似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你也许会觉得纯粹是和孩子开开玩笑而已,难道还真的吃他的东西啊。

其实,在孩子眼里是没有玩笑话的,大人的话他都会当真,你的善意拒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他会瞬间失去判断力,到底你是要吃呢还是不吃,同时也会觉得你在拒绝他的分享和诚意。

建议做法:

孩子分享给你的时候,一定不要拒绝,然后夸奖孩子:“谢谢你,你真大方。”

2宝贝,别害怕,打针一点也不疼!

每次带孩子去打疫苗的时候,经常看到不少孩子在还没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已经哭得稀里哗啦了,家长这时候总是会在旁边耐心地哄着:

“宝贝,别害怕,打针一点儿都不疼呢!“

连大人都知道,打针肯定是有一点疼的,那这样哄孩子岂不是当着孩子的面撒谎吗?甚至还有一些家长,故意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赶紧示意医生一针扎下去。

结果呢?孩子在没有任何心理防备且大人明确说打针不疼的情况下,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疼!哭是自然的,最要命的是,下次打针他只会更害怕了,大人哄骗的这招根本没法再起作用。

建议做法:

提前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的,就好比妈妈现在用手指戳你的感觉(用指甲轻按宝宝手臂,有略疼的感觉就可以),但是坚持一小会就马上不疼了。

还可以鼓励孩子:“你试着看能不能忍住不哭,如果能忍住那一定是非常勇敢的宝宝,如果忍不住想哭也没关系,妈妈陪着你,别怕。”

3谁撞到我家宝贝的?别哭,妈妈帮你打它!

孩子撞到桌子摔倒了,哇哇大哭起来。妈妈立马冲过去抱起孩子,连声哄着:

”宝贝别哭,谁撞倒我家宝贝的?妈妈帮你打它!“

然后还真就为了哄孩子开心,伸出手拍了桌角几下,然后对孩子说:“你看,妈妈帮你教训它了,看它以后还敢欺负我家宝贝么!”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看见?尤其是老一辈带孩子时,这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可你曾想过,孩子心里从小就被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会他不宽容和报复。从小就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你还指望他能成为一个谦谦有礼、待人大度的人吗?

建议做法:

如果只是轻微碰撞并不是什么严重伤,家长大可不必惊慌失措。而是温柔地过去哄哄孩子帮他揉揉,告诉他:

“没事,妈妈揉揉就好了。”

等孩子情绪稳定了,还可以告诉孩子:“小桌子被你撞了,它也会疼的,咱们也帮它揉揉好不好?”

4错了错了,这个玩具不是这样玩的。

买来新玩具,孩子既开心又好奇,迫不及待在那里专心研究。这时候家长似乎更着急,巴不得孩子一分钟就完全学会了,尤其是看到孩子操作错误或者玩法不对的时候,你也许会说:

“错了错了,这个玩具不是这样玩的,妈妈教你吧!”

你一句错了,孩子瞬间就有了挫败感。玩具不就是用来玩的吗?那为什么一定要讲究那么多的规则呢?

孩子的思维远比大人富有想象力,而且不受任何惯性思维的约束,让他安静地一个人认真研究,兴许还真能玩出不少新花样呢?而且,自己研究出来总比被人手把手教会更有成就感,不是吗?

建议做法:

让孩子尽量尝试自己玩,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再耐心指导就行了。孩子即使方法错了,也不必直接说“你错了”,而是委婉说“其实也可以这样玩呢?”,引起孩子兴趣后再演示给孩子看。

5我家宝宝是世界上最漂亮(帅)的!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自家的好,尤其是当孩子长相确实还算不错的时候,有些亲戚朋友难免会时不时当着孩子的面说:

“宝贝,你太漂亮(帅)了!”,又或者有些爸爸妈妈会忍不住对孩子说:”我家宝贝是世界上最漂亮(帅)的,谁都比不上!“

当你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外貌的重要性。容貌都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当有一天他在外面听不到这样的夸奖的时候,他一定是不自信的。

而且经常这样夸孩子,其实也无形中教会了孩子以貌取人。

建议做法:

如果有人夸你的孩子漂亮,你可以微笑点头,然后让孩子说“谢谢”。在平常,比如一起读绘本或者聊天的时候,适时地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人的外貌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有他最美的地方,只有内在美才最恒久。

6你妈妈不在,千万别告诉她是我给你的哦!

为了讨孩子开心,有些亲戚朋友或者爷爷奶奶经常会趁着孩子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塞给孩子一些平常妈妈不让吃的东西,又或者允许孩子做一些平时妈妈不让做的事情。

甚至还会充当起孩子的保护伞,不但提前告诉孩子千万别告诉妈妈,还会在万一被发现的情况下,主动站出来护着孩子。

对待孩子的教育,最好全家人都保持一致,而且必须有一个人是有着绝对的主导权的。

如果妈妈已经给孩子制定了某些要求或者规定,那么其他人最好不要轻易破坏,这样不但教会孩子撒谎,而且也会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造成影响。

建议做法:

如果孩子趁着妈妈不在想要破坏规则,你可以对孩子说:

“你问过妈妈了吗?妈妈同意吗?”

然后温柔制止。如果孩子不依不挠,只要不是绝对不能违反的大原则的事情,其实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和妈妈取得联系,帮着孩子一起征得妈妈的同意,或者告诉孩子,如果你做了,等妈妈回来咱们要一起如实向妈妈汇报,不能隐瞒。

7你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吧,给你糖吃哦!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又或者家庭大聚会的时候,孩子永远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大家围在孩子周围,不断地用各种诱惑吸引孩子,”XX,给我们唱首歌吧,叔叔这里有糖哦!“

让孩子展示才艺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愿意才行。如果都拿各种好处来促使孩子就范,难免会让孩子养成为了点蝇头小利就屈服别人的习惯。

建议做法: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XX,都说你唱歌很好听哦,你愿意给我们表演一下吗?“孩子有些怯场,可以适当鼓励他,如果孩子不乐意,大人也应该尊重他的想法,不要一再要求。

8宝贝,快看,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本来孩子一个人在那里玩的好好的,家长兴致来了,总喜欢各种问题连环炮似的追问孩子,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宝宝,快看妈妈手里拿的什么呀?”“宝宝,你看那里是什么?”……

经常会有妈妈向我诉苦,说孩子平常做事的时候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比如做作业的时候,没坐几分钟就想起来干别的。

注意力是需要从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培养的,尽量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一点点拉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如果大人经常时不时强迫性地中断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来说不仅会打击积极性,更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坏毛病。

建议做法:

当孩子专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大人最好不要轻易打扰,而是等孩子注意力分散之后,再来和孩子做上述的交流。

9不行!不能!

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没尝试过的东西都很有欲望亲自去尝试。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抓米饭玩,可大人觉得这样太不卫生了,所以第一反应就是会阻止:

“不行,不能用手抓的,太脏啦!”

又或者孩子想开水龙头玩水,家长又是立刻阻止……如果从小你总是在孩子耳边不断地说着各种“不行”“不能这样……”之类的话,孩子的世界是灰暗的,太多的事情被大人强行阻止,对孩子而言是残忍的。

太“乖”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勇气和信心去尝试更多新的挑战,大人的这种“保护”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任何好处。

建议做法:

生活中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尝试的尽量都让孩子去尝试一次。比如孩子想要抓米饭,那就洗干净手让他抓,好奇心过了,没有哪个孩子会持续对这个一直感兴趣的,大人稍加引导就好了。

孩子如果想要尝试的是大人觉得很危险不适合孩子做的事情,大人不妨陪着孩子一起尝试,通过实际经验教训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件事情要被阻止。

比如孩子非要去碰盛着热水的杯子,可以告诉孩子:“杯子里是热水,会很烫的。”然后让孩子触碰尝试下烫的感觉,孩子试过了之后,以后就再也不敢随意碰装着热水的杯子了。

10还是我来吧!

孩子想帮忙洗碗,你说:

“别动,还是我来吧,你怎么洗得干净?”

逛超市,孩子主动要求提东西,你说:“还是我来吧,这么重你提不了的。”

孩子要自己洗澡,你说:“还是我来吧,省得弄的到处是水……”

其实,我们应该选择相信孩子,你的一句“还是我来吧”不仅表示了你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同时也在无形中打击着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也逐渐养成了大小事情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建议做法:

孩子如果愿意主动做某件事,大人一定要多鼓励,多支持,多信任!即便孩子没有完成好,甚至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为此因噎废食大可不必。可以在肯定孩子之后,再委婉指出不足,然后鼓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孩子生来如一张白纸,世间本没有好孩子和坏孩子,只有好教育和坏教育。低龄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情可原的,并不是孩子的错。在与孩子相处时,家长们一定要多顾及和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因材施教。

总之,骂一定要有骂的理由,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挨批评;哄也需要哄的技巧,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变化。

#母亲节#为爱发声

那个教会你爱的人,在等你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