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给我家孩子引入规则意识的时候,犯过一个错。
那会儿 Joshua 三岁多,我给他引入了iPad,也想借此让孩子接触一些新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引入一些自我管理的渗透,最简单的,便是时间管理。
那段时间我和 Joshua 约定的是,每次只能玩10分钟,时间到了,就要把 iPad给回我。
但是每次到了收 iPad ,就是彼此拉锯战的时刻。很明显,那会儿的孩子一点都不愿意把 iPad给我,每次都问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再玩多一会儿?”
一开始,我总是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当初我们给 iPad 的时候就约定了10分钟,所以时间到了我们就得把 iPad 收起来呢。”
每次我都是这样告诉 Joshua,孩子都百般不情愿,还是会把 iPad 给到我手里。
如果 Joshua 情绪状态不好,我也会安抚他,告诉他,“我知道 iPad 收起来,让你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我会在这里陪你的。”
就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以为规则意识在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有一天,正专心投入到游戏中的 Joshua 因为我“温柔而坚定”的说辞嚎啕大哭。
他大哭着问我:“妈妈,可你明知道我就差最后一步,这个游戏我就攻关了,你为什么不能看到我正在做什么呢?我知道时间到了,但是为什么你就不能多让我玩一会?我很不开心啊!”
那一刻,我看到之前一直在妥协的孩子的反抗,而那种反抗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内心。
我不禁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则成了孩子的“镣铐”,成了我评估孩子行为的契约,以至于,我连孩子正在做什么、努力什么,都没有看到?
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超时想要多玩几分钟,就成了“罪不可赦”的事情?超过约定时间,这个“延迟请求”对我来说,真是不可接受的“毁约”吗?
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无意识的“控制”处境。规则和约定,成了我控制和约束孩子行为的“武器”。
不平等条约埋下控制的伏笔
我们常说“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那回和孩子的争论让我警醒,我在制定规则中,犯下了 “不平等条约”的错,却不自知。
什么是不平等条约?指的是在制定规则之前,本身契约双方是不平等的。
一个刚三岁的孩子哪里知道10分钟的长度有多长,而为什么一看 iPad 就必须得按照这个规定走,连商量一句、多争取一点的机会都没有?
表面上看是孩子违反了我的条约,但实际上,我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却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孩子一句,“你知道10分钟是多长吗”,或者,“你觉得我们可以约定多长时间?”
我希望孩子最终可以实现自我管理,但对我来说,是不是最起码得问问孩子,他的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期望是什么呢?
当我设置了一个单向的契约,却以成人的道义认定孩子不遵守规则,让孩子委屈、接受和忐忑不安,那么这同样也是一种“人为控制”。
不平等条约时常存在于
权力强弱悬殊的关系里
这些情况你又是否耳熟能详?
为什么遵守规则的人,始终是关系弱势的一方,而强者,就可以肆意改变规则?
不平等条约,也存在于自己与自己订立的契约里。
你回顾一下自己在2017年初制定的计划,以及2017年末执行的情况。
定好的健身计划,实施了多少?说好了要看完的阅读书单,又完成了多少?
多少人不停地给自己制定规则,然后又推翻规则,还坦然告诉身边的人:
将心比心,我们活了几十年,都仍在和规则与自由,目标与变数之间打转,我们又如何能够用单向的契约,把这些视为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呢?
不是所有选择,都是尊重,也不是所有沟通,都是双向的。
真正的规则意识和约定
应该如何实施?
意识到这点,对我很重要。我在接下来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和孩子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协助我家两个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规则的制定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第一步: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
如果说规则制定的前提,是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家庭会议上讨论,拟定全家的规则,其实是我们制定规则的第一步。
避免不平等条约的关键,是让契约经得起推敲。这里包括了对不同场合、以及对所有的人的考虑。孩子得明白,制定规则于他的意义是什么,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也会问问孩子:“你觉得看iPad多长时间比较合适?”“你觉得我们约定几点睡觉好?”
孩子一开始对时间毫无概念,会用童真童语地和我说,“我要看100分钟iPad”,“我想明天早上8点才睡觉”,“我今天5点就要睡了(我们讨论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7点了)”。
在这个时候,我会用很多方法,先让孩子明白10分钟到底有多长,10分钟的弹性范围是多大。
最开始的时候,是用沙漏,帮助孩子了解时间,从10秒的沙漏,到30秒,到15分钟。然后是用iPad的自动倒计时提醒,教孩子学会自己设定倒计时。
孩子也有提出过疑问,“为什么看iPad得有限定的时间呢”?
我就会拿着大教材,去图书馆借绘本,花上一段时间,和孩子仔细解释什么是用眼习惯,什么是合理距离。比如从眼睛瞳孔远视到近视的成因,坐姿不合理对身体的伤害等。
教育,也包括了提前和孩子讨论规则的合理性,而这个合理性,不是我单向地去限制孩子,而是我们彼此能够理解的,也接受的具体方案。
第二步:
协助孩子执行规则,边做边内化规则
我和孩子约定好的规则,往往会约定起来,转化为一句可以执行的句子。
比如经过我们的“亲子会议“,最终制定出来的规则是这样的:
iPad规则
- 上学日一天一次,一次15分钟;放假日一天两次,每次15分钟。
-使用iPad的坐姿得端正。
-自己设定15分钟的倒计时。
-自己取iPad,使用完也会把iPad放回充电位充电。
转化为具体行为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可以读懂整个iPad游戏时光的全规则。至于何时做,打算在其中玩什么,过程是由孩子来拟定。
执行规则的时候,其实是人人平等的。
比如当我和孩子科普“坐姿要端正”,孩子会跑来问我:
“妈妈,为什么我们看书的时候要坐好,可是爸爸却躺在床上看书呢?”
我也会鼓励孩子说:“我觉得你可以提醒一下爸爸注意坐姿要端正。”
有时候“不平等条约”的界限非常微妙,成人可能以为这些无关紧要,但其实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执行规则的时候,别忘了强化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这里很重要的核心要点就是,“积极关注”,要时刻发现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及时肯定。
孩子坚持坐姿了3分钟,我都会鼓励他说,“Joshua,你想要玩iPad的时候保持了很标准的坐姿,真好。你保护了你的眼睛和身体。”
Eric把iPad拿到充电器上充电,我也会和他说,“你玩了iPad后就拿去充电,我想iPad一定很开心的,真谢谢你让它没有饿肚子。”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保护一段关系的,往往是彼此之间亲密相处、知心交流的回忆。在亲子关系中,积极关注规则行为,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畅通的沟通。
渗透规则一年多了,我的确能从中看到孩子的变化,他们也会自觉告诉我,“妈妈,这样子坐,不对是吧”,“我这样子看书,对眼睛好,是吗”。
能够意识到规则对自己自身的积极影响,这些都是规则的内化。
第三步:
出现违反约定时,也同样需要灵活处理
第一、二步都做到,其实孩子已经有了比较坚固的规则意识,也有了执行规则的氛围基础。所以第三步,是发现孩子出现不妥行为时,我们也同样需要灵活处理。
规则渗透,是件长途跋涉的活,原因在于它会反复被打破。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大人也没法做到完全自律,可以认真执行好每一个约定,何况是孩子,他也是需要通过不停地“自我修炼”,才能最终清楚规则于自己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违反约定的行为,我们首先得先让自己持续保持“积极关注”,这个意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成人单向思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坦然直接,却并不是故意违约。比如我刚开头说到的Joshua例子,他真的不想遵守规则,是一个失约的孩子吗?并不是的,他只是有很多东西,都不懂、不明。
这时,我们如果能时刻保持理解、尊重、和温和的态度,事情会变得容易处理得多。
如果不管我们怎么沟通规则,孩子还是无动于衷,可该怎么办?即便出现这样子的行为,我们仍然要避免谈条件、威胁或者惩罚孩子。你可以尝试以下这几种方法:
1. 清晰指令
先反思下,我们的指令是否孩子完全听得懂?比如有时候孩子玩得正尽兴,也许没有认真听,放心上。那么其实我们想办法把指令说得更明确、更清楚,甚至还可以辅助一些肢体动作来说明。
比如像催促孩子回家,不如说“今天的户外活动时间结束了,哥哥弟弟把平衡车收起来,我们回家了”,或者直接就和孩子一起把车子拎在手上,往回家的方向走。
2. 衡量难度
有时候粗略评估下,发现孩子无法遵守规则的原因,在于规则本身不合理,比如让孩子完成的要求并不现实,但又不能破坏约定,那我们可以采用“衡量难度”的方法。
比如跟孩子约定好,衣服全部要自己穿好,发现孩子的熟练程度还不够,而且今天的系带鞋子,对孩子是太大的挑战,就给孩子换一双一脚蹬,降低难度。
3. 持续关注
每一次和孩子进行行为调整的时候,同样别忘了“积极关注”。如果发现孩子有做出调整,或者遵守了约定,认真执行了规则,我们这时候记得给出肯定和鼓励,正向加强。
第四步:必要时候,让孩子自然承担后果。
当你发现孩子不是听不懂指令,也不是难以执行,就是不听话的时候,就要跟孩子说清楚底线,强调可能发生的自然结果。
比如我带哥哥和弟弟有次傍晚到小区放电,他们都玩起来忘乎,过了约定时间还不愿意回家。而晚饭即将上桌。这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底线是什么,也会告诉他们继续磨蹭的后果是什么:
“奶奶打电话来说,还有5分钟就要开饭了(提出提醒),再不回去,我们就会错过晚饭时间(指出底线)。我可以在这里等你们拿上车子一起回家。不过你们要快一点,如果回去太晚了,今天最好吃的红烧鱼,可能就只剩下鱼骨头咯(继续磨蹭的自然结果)。”
还有在孩子们最容易出现的晚睡问题上,也不妨试试用这样子的逻辑和孩子沟通:
“现在已经8点半了,我们约定好了要睡觉(提示规则),我现在要关灯和讲睡前故事了(指出底线,也可以设置闹钟提醒)。如果你们太晚过来,今天的睡前故事会也许就结束了哦(晚睡的自然结果)。”
讲这些话的时候,我都会让自己的身高和孩子齐高,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自然得把底线和选择的结果要讲清楚。看着孩子的眼睛,是让整个谈话变得更加平等和坦诚。
而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但是也坚定地表明了我们的规则和底线,比如“吃晚饭的时间不会变”、“晚上睡觉的时间不会变”,更讲清楚了不执行约定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当孩子太晚过来睡觉的时候,全家的客厅和房间也都关了灯,睡前故事会也都结束,而全家人除了孩子,都已经回到房间在床上躺着休息了。
执行规则,我们要积极地做,但沟通的过程也要充分,让孩子可以把所谓的大道理变成具体的可执行的方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全家一起互相监督、引导内化规则的初心。
我们也许习惯了“知更鸟”的模式,认为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挡箭牌和防撞护栏,我们为孩子评估规则,制定我们认为合适的规则,就保护了孩子,并且让孩子避免其他有可能的伤害。
我们希望可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告诉孩子玩什么、学什么,做到什么活动,试图通过帮他们缕清楚细则和目标,让孩子可以塑造自己更完美的人格。
但是我们却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忘记了沟通必须得是双向才有根基,契约必须得平等才能负起责任。我们必须避免把我们的规则变成控制,自以为的好意却成了过度计划。
时刻活在控制和被动执行处境的孩子,最终也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而利用这些小的场景、用具和时机,恰恰是我们教养中的弹性,本质上我们养育一个孩子,是希望他可以掌控住自己的人生,不是放养,也不是控制,而是他拥有自己的判断、追求和自控力。
萌芽的话
昨天发了「情绪教练」的系列课程的图,很多朋友已经自发地转起来了,谢谢大家的关注,课程限时免费,还在继续进行哦,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翻昨天的图,也可以点菜单栏查看详情。
今天公布一下留言入选名单,礼物我们会在这周安排寄出。
这周获得小礼物的分别是:
- 手巧才能心灵,0~2岁宝宝精细运动分阶段指南大全!
Enya、CROSS.LIU宸羽、陈小圈圈
- 你不一定晕车,但肯定晕屎,直到你当了妈……
Nydia、橙格格、葱花
(以上的礼物是:《最美绘本睡前故事》系列、《神奇大象巴巴》系列或《法国女孩玛德琳》系列中的随机一本)
- 别曲解了“挫折教育”,却怪孩子长不大
夏日鸣蝉、陈小胖儿、徐婷
(以上的礼物是:《和小精灵一起想办法》系列中的随机一本
感谢大家的用心支持,我这两天会联系你们哒~
本文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所有
转载合作请回复关键词 转载获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