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熊孩子”,来形容“反乖孩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这种现象更是会被放大。似乎只要不符合大家心目中乖孩子的形象,就统统可以被划为“熊孩子”的队列。
现在,“熊孩子”也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为了远离“熊孩子”的困扰,有些商家还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在淘宝上可以搜到8元保一整年的“熊孩子险”,未满17岁的少年儿童打碎商场花瓶或者学校玻璃都能获赔。还有在早些时候,印度某廉价航空推出过机舱“安静区域”。乘客花比经济舱贵上40%的费用,就可以确保坐在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年龄在12岁以上的乘客。
这样的谈“熊”色变未免也有点夸张。不管小朋友是不是因为一个没有摆好位置的物品,绊倒打碎了花瓶。或是否因为气压的影响耳朵不舒服在飞机上的哭闹,不分原因的先给小朋友安上一个“熊孩子”的称号,或许也有点片面。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熊孩子”?
多数受访者认为,“熊孩子”往往没有规范意识
有个两岁男孩的李女士说,“在没有小孩前,觉得听话、不爱动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反之都是‘熊孩子’”。而有了孩子后,她的想法又有了很大转变。她认为单用爱动划分是不是“熊孩子”,现在看来有点片面。因为自己宝宝就很爱动,所以她知道爱动的小孩犯错误的几率会大些。李女士认为自己孩子算不上是“熊孩子”,因为她和家人会有意识的引导,建立孩子的规范的意识。
儿童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在王女士这个准妈妈看来,闯祸或许是孩子的天性。孩童时期的小朋友,有时候确实很难分清事物的好坏、对错。再加上孩子没有像大人一样的自制力,所以就需要家长管控。“是不是‘熊孩子’,家长引导很重要。”王女士强调。
单身的刘先生则认为,熊孩子往往是没有边界感的小孩。而这种边界感的模糊,是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的。而在幼儿教师王老师眼中,“熊孩子”就是说一百遍也不听,并且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孩。总的来说,多数受访者认为从行为的角度上讲,好动的孩子不一定是“熊孩子”。“熊孩子”往往是那些不论场合,肆无忌惮的做一些不符合常规行为的小孩。此外,在受访者看来,“熊孩子”犯“熊”的背后往往少于约束教育。当孩子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作为家长应该及时纠正,而不是让错误的行为继续成为困扰,让别人避而走之。
专家指导如何引导好动和多动的孩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表示,从专业的角度上讲没有“熊孩子”一说,而从孩子的行为上讲,要分清好动和多动。
章依文指出,好动是儿童一个特征表现,而这种特征表现在每个孩子之间会有所不同,表现在行为上会略有差异。从专业角度上讲有百分之十五的孩子,活动程度是比一般普通孩子要高一点。虽说好动的孩子尽管动的程度比较大,但一般是会看场合。在什么场合不应该动,一般是有约束力的。这就像受访者说的好动的孩子不一定是“熊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是有自控力的。对于好动的孩子,她建议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特性,不要刻意去改变。
而对于大家眼中的“熊孩子”,抛开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说,在行为上往往表现的没有边界感。这种现象在多动的孩子身上是有所表现的。章依文介绍,多动的孩子,往往不看场合,会做些和年龄体征不符的事情。并且是没法控制自己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如果多动程度异常严重,影响到学习和交际,有可能就是多动症,这个要进行早期的干预。
那么,怎么教育引导好动和多动的孩子。章依文给出了建议,首先不要限制孩子动;其次,家长可以设定一些活动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动,可以怎么动。尤其是一些动静皆宜的活动,比较适合这部分的孩子。每个活动时间不要太长,20分钟左右,交替进行。她强调,不能像有些家长让孩子一两个小时的进行一个活动,这样对孩子来讲是为难的。
此外,对于有些家长希望通过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钢琴、书法、画画,让好动或者是多动的孩子有改变,章依文通过长年的临床经验来看,这个效果比较有限。相反,她主张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活动时间,让他发泄掉能量。然后再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手工或者整理东西,效果会更好。
确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的去对待犯错的孩子,更不能简单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对待好动的孩子,不要束缚他们的天性。对于多动的孩子,尝试去花点时间,耐心引导。当然,在如何教育真正的“熊孩子”,除了行为上引导,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的反思,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