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没有富养,看这一点就知道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6-07阅读:4509次

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至关重要,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这一点。

作者:温暖小武(爸妈精读主笔)

01

有一则触目惊心的视频曾在网上疯传。

视频中,在宁化的小溪新村,一位老人和他的儿子走在路上。

儿子忽然暴怒,抄起一根棍棒,猛击父亲头部,老人当场倒地不起。

可是儿子并未歇手,下手越来越凌厉,棍棒打断了,就换酒瓶、锅铲……

视频中,可以听到响亮的“砰砰”击打声,听得人心惊胆颤。

后来,因为路人阻拦,他才丢下凶器,对血泊中的老人怒吼一番,不情不愿地离开。

事发之后,不省人事的老人被送进医院,他左手、左颧骨折,头部伤痕累累,缝了很多针,才脱离危险。

老人苏醒后,对媒体说:

儿子幼年时,他和妻子为了孩子,埋头挣钱。他们只顾让孩子享受好的物质条件,却忘记在心灵上富养他,教会他去爱父母。渐渐地,他就变得不知感恩,任性横蛮,只懂索取,不懂体谅。

所以,在儿子长大后,一旦老人说话做事不合他的意,他就会瞬间翻脸,对其拳打脚踢,有时是因为父亲不让他乱消费,有时是觉得父亲给他的钱少……

教育家卢勤说:“你培养孩子的爱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

02

在孩子小时候,如果对TA疏于培养,过于娇惯,只想着富养他的身体,而忘了富养他的爱心,那么孩子长大后,真的可能对人肆无忌惮,活得无法无天。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曾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李天一案等概莫如外。

他们的父母对孩子倾力付出,让孩子在物质上富裕舒坦,但是却忽略了要富养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爱别人的能力,导致他们在爱心方面,非常贫瘠,导致孩子成人后,忽视规则,漠视他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直至做下错事,覆水难收,令人叹惋。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善心,但是因为受到成长环境影响,他们的本性就会相去甚远。

所以,古人才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管教孩子,他天生的善与爱,就会改变,而教育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专注地给他们真正的富养: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爱的给予,从而待人体贴,与人为善。

正如林肯所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早期的爱与习惯。”

03

我的邻居阿丽,对女儿十分疼爱。

在家里,女儿的起居饮食、生活琐事,都由她一手包办。

虽然孩子已经9岁,但是每天她仍然会帮孩子穿衣洗脸,梳好小辫。

吃饭时,她还会给女儿盛碗端菜,喂汤喂饭,最后温柔地帮女儿把嘴角的油光擦干。

吃完饭,她会把清甜的苹果、脆爽的香瓜,洗净削皮,切成小块,插好牙签,端到女儿房间。

在这样的宠爱下,女儿变得游手好闲,横草不拿竖草不拈。

有时,阿丽也想让女儿干点小事,比如扫地、洗碗,但是女儿每次都撅着嘴,跺着脚,大声抱怨:

干活是你应该的,凭什么让我干?

阿丽听了,只当是童言无忌,一笑置之。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才让她改变想法。

有天她发烧,头疼欲裂,一回家,就瘫软在床上,只觉得天昏地暗头晕目眩。

过了一会儿,女儿回来了,阿丽想:

女儿看我不舒服,说不定会主动做饭,给我下碗热汤面。不,哪怕只给我倒杯水,我也知足了……

可是,女儿走到床前,看了看面色惨白的她,半句安慰都没有,反而尖声喊道:

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不做饭!想把我饿死吗?

那一瞬间,阿丽感到锥心刺骨的寒冷。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至亲之人,说出至疏的言语,更是让人心酸。

阿丽说,从那时起,她就觉得不能再溺爱孩子了,一定要让她学会回报,去爱别人,去给予温暖。

毕淑敏曾说: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就会剥夺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父母如果爱孩子,一定要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是啊,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至关重要,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这一点。

以前,阿丽觉得富养孩子就是把她照顾周全,让她吃好穿暖。

现在她明白,真正的富养,就是让她拥有爱的能力,学会爱的给予,懂得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

否则,就算给孩子再多关照,也只能让孩子在物质上无忧无虑,生活上五彩斑斓,而心里却是自私、贫乏、空洞,仿佛荒漠一片。

这样的孩子不是少数。

天津市儿童保健所曾对30多所重点幼儿园的8786名幼儿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很高,有38%的儿童表现为任性、自我中心、不会关爱、体谅与分担。

这些孩子在物质上都被富养,也上着最好的幼儿园,然而他们却没有获得过真正的富养,家长不曾教他们习得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付出。

他们对家长态度冷漠,让人心酸,有些不曾真正被富养的孩子,在言语上会冷酷漠然,有些人在行为上,还会暴力极端。

04

要想真正地富养孩子,在生活中,我们不妨这样做:

1、引导孩子学会共情,关爱他人

共情是指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

善于共情的人,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心中会充满温柔关爱,并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天生就有认知别人情感,顾及别人情绪的能力。

不到一岁的婴儿,听到小朋友哭,就会陪他哭泣;再大一点,孩子看到别人哭,就想去安慰。

孩子有帮助别人的本能,所以,家长需要及时引导,主动示范。

我们可以教孩子照顾长辈,给别人让座,陪我们去捐款、献血、做义工、探望病人,让TA慢慢学会共情,摆脱自我中心,做出利他行为。

能共情的小朋友,不但会让家长觉得超暖,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会被喜欢,被接纳,不易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2、运用“猴子管理法则”

在管理学界,有个著名的“猴子管理法则”。

说的是很多下属逃避责任,把应由自己完成的事,丢给上司来决策、承担。

如果把责任比喻为猴子的话,那么这就像是下属肩膀上的猴子,都跳到了上司身上,这样下属乐得清闲,不思进取,而上司扛着许多猴子,累死累活,积重难返。

所以,该法则建议,教会下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下属就会勇于承担责任,独立解决麻烦,变得更加成熟,而且当下属明白了做事的艰辛,就不会把上司的关怀和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在家庭里,父母就像上司,而孩子就像被管理的下属。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学着照顾自己,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让孩子以逸待劳。

俗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非经过不知难。

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天天处理琐事,是多么麻烦,TA就不会感恩;如果孩子不懂独立,想让TA人格成熟,反哺父母,也就会很难。

美国育儿专家简·尼尔森曾经列出,不同年龄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比如:

3岁的孩子,可以洗手,脱鞋,收拾玩具,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

4岁时,可以穿衣服,整理床单,摆放书刊,布置餐桌;

5岁时,可以梳头洗头,收衣服叠衣服,切面包涂果酱,擦皮鞋擦玻璃,去商店买东西。

试试看,让孩子做事,对孩子放手,就像领导对下属放权。你会变得轻松,而你的孩子,会变得体贴、能干。

3、心怀期待,对孩子的好品格给予认同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自于一则传说。

古代国王皮格马利翁爱好雕塑,有一次,他雕了一尊好看的塑像。

于是他想:如果有个这样的妻子就好了。

他日思夜盼,终有一天,他的期待成真:雕像活了,变成一位绝色佳人,做了他的妻子。

后人就用这个效应说明,一个人的期望或预言,能使很多事,产生符合你期望的改变。

是啊,连冰冷的石像,都能变成温热的血肉之躯,人心都是肉长的,想让它变得更温暖,其实不难。

只要你对孩子心怀期许,予以激励,TA的心,一定会越来越善良柔软,从而跟你形成更亲密的感情链接,增加良性互动。

历史学家米涅曾说:“一个被期待是什么样的人,会很快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要相信,孩子会变成贴心小棉袄,并鼓励孩子为你做些小事,比如,拿快递,倒垃圾,或取牛奶。

当TA做完后,对TA及时称赞,赞美孩子的好品格,如善良、孝顺等,给TA正面强化和反馈,TA就会愿意继续这么做。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

之所以要称赞好的品格,而不是称赞好的行为,是因为研究人员琼·格鲁赛克曾做过调研,她发现,

若你称赞孩子的品德,孩子就会把好品德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真正变成那样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好品德的反映,从而做出更多道德、温暖的选择,也有更强烈的动机,与人为善。

如果你期待孩子品德善良,满怀孝顺,并且及时给TA正面强化和认同,那么,TA就能在内心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对你关心体贴,让你自豪满满。

而他自己,也会因付出而快乐,成为内心充实幸福的人。

哲学家洛克曾说:“把子弟的快乐幸福,奠定在德行与好的教养上,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是啊,真正的富养,就是给孩子好的教养,让TA乐于付出,懂得关爱,人格健康灵魂饱满,这样你和TA今后才能过得美满。

作者简介:温暖小武,富书签约作者,大学教师和自由翻译。文静金牛女,浪漫学院风,用暖心的文,换真心的懂,把日子讲成段子,把生活过成生动,愿你温柔且有力,一切美好,水起风生,简书、微博、知乎@温暖小武。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