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式”家长,是你吗?

作者:育儿团 06-09阅读:5758次

作者: 叮当

本文由:罗玲的空间(luoling_2013)

“妈/爸,这题咋做?”

“这么简单的题还好意思问?上课干啥了?脑袋落家了?”

“妈/爸我橡皮丢了”

“你咋不把自己丢了?”

“我想买本课外书”

“课内书还没看明白呢,还看课外书?”

“我想玩会儿奥特曼。”

“写完作业再玩”

“我写完了”

“再检查一遍……”

“妈,我数学考了99。”

“小明咋考100呢?你咋就丢一分呢?”

“妈,我这次考100。”

“有啥好美的,这不你应该的吗?”

“妈,给我买个头花好吗?”

“这么小的年纪臭美啥?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妈,小明说我今天的衣服特好看。”

“跟人家比穿干啥,你咋不跟人比比学习?”

“让你小心点听见没?”

“听见啦?”

“听见了还撒一地?”

“没听见。”

“我说话你怎么从来不好好听呢?”

“我要吃雪糕。”

“吃完饭再吃。”

“(饭后)我要吃雪糕。”

“刚吃完饭别吃凉的。”

“我今天想穿白衬衫。”

“一天天搞那么脏,还穿白衬衫?”

“我今天穿黑T恤。”

“小小滴孩儿穿啥黑的?穿亮点的!”

这些话您小时候听过吗?您家孩子现在多大?

您是否也正在扮演上面这些家长的角色、不知不觉中说着小时候自己讨厌听到的话、正在变成那位多年前曾经让你内心无比憋屈却又无言反驳的“妈”或“爸”?

难道说话也能世袭传承?以此类推,孩子将来会不会也……

沟——本意为构筑管道;通:本意为顺畅。

良好的沟通是要听到对方想说的,说对方能理解的,最终达到彼此都能得到对方良性反馈的效果。

所以,沟通≠说话。听懂对方的意思,并用有品质的语言,让对方真正get到你想表达的意思,才叫沟通。否则可以称之为——

“杠精式”淤堵

为什么杠精模式会产生“淤堵”、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呢?

我们分析一下前面的例子:

  • “妈/爸,这题咋做?”
  • “这么简单的题还好意思问?上课干啥了?脑袋落家了?”

家长想表达的信息:

孩子不会做题我很着急,并且非常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会做。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

我妈/爸很生气,我不好……

经过你的指导,孩子可能这道题会了,但是他的注意力可能在“如何让家长不要生气”上,而没有用在下次遇到这样的题我该怎样做的方面。所以这种表达方式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 “妈,小明说我今天的衣服特好看。”
  • “跟人家比穿干啥,你咋不跟人比比学习?”

家长真正的想法:

孩子被人夸奖我当然很开心,但又不希望孩子的心思太过于沉迷于外在形象,更希望她多关注内在能力的提升,这才是未来适应社会的根本所在。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

外表好看好像是不对的,至少我妈认为是不对的;学习好就是一切!不同性格的孩子后续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默默接受了这种暗示,有的可能千方百计坚持自我。

所以,请认真审视下我们平时的语言,究竟有多少真正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呢?

你所表达的,是你的准确想法吗?

对方接收到的,是你的真实本意吗?

摆脱“杠精式”淤堵

放空自己,真正听到对方

放下执念,纯粹地倾听,太多人无法做到这点,甚至只是在选取和自己观点一样的内容来听、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并没有真正在想对方到底想表达什么。

他们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旦对方有与自己不同的言论,不会体察对方的出发点、原因、动机,只一味的反驳。就像有些人去看病,不听医生说,而是只顾自己说。

有效的沟通的第一步是要积极探询说者想说什么。明确对方观点,不要打断并积极回应、鼓励对方充分表达;控制情绪、适时回应与反馈,最后确认对方要表达的事实和观点。

你以为的他以为的其实是你以为的真的不一定是他以为的,甚至是经过你曲解的夹杂情绪之后主观化片面化的。

对待孩子,即便他错了,我们也要把他的话听完,这样才能找到根本的原因在哪,最后判断怎样可以真正帮到他。

明确自己的观点

话脱口而出之前,再次明晰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

去情绪化,客观表达

我们的语言不能准确表达出本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带有情绪。情绪,促使我们希望自己的观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引起对方的重视并且被接受,让我们更倾向于用夸张的说法来表达。但是往往最后,我们的表达中只剩下情绪,真实的本意基本被遮盖,对方无法捕捉到。

指责、翻旧账,也是情绪化的表现,通常还与“你总是……”、“大笨蛋”、“脑子进水了”等易激怒对方的发泄性语言打包一股脑甩给对方。这些方式均没有表达观点,而是先将责任统统推到对方身上。

有些人以为这样可以占尽先机,但事实却是招来对方同样的反馈。双方陷入互相指责、翻旧账的旋涡,结果多数是不欢而散,而问题依旧在那里。

记住: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如果你确实感到非常生气,可以表达:“我很生气”、“我很难过”,但不要人身攻击。

客观表达的另一层意思是从“我”出发,“我的观点是……”、“我是这样看的……不知道你……”不揣测、不评判对方,客观中立地表达自己。

讲话需要技巧

世界上不只有一个观点,任何人都有可能与他人不一致,生活中、工作中意见不同的情况非常常见。根据情况,适当运用说话的技巧,更易于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让沟通更加顺畅。

1.先给对方的情绪或现状给与一定的接纳和肯定,更有助于沟通的推进。

  • “我知道你很生气,换了我也会的,让我们重新想想办法……”
  • “嗯,你这样确实达到了……的效果,如果再……,会不会更完美?”

2.对事不对人。

  • “你的能力很强,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干扰了判断,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3. 从给建议的角度提出,不持否定的态度。

  • “这件事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怎么样?”

4.用正面语言,描绘未来美好的图景。

  • “你是个有个性的小孩儿,如果让大家再看到你温柔的一面,你一定会有更多朋友。”

说话技巧还有很多,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有些人非常善于用幽默来调节氛围,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当孩子失误,引导孩子弥补比指责更有意义

比如:

  • 让你小心点听见没?
  • 听见啦?
  • 听见了还撒一地?
  • 没听见。
  • 我说话你怎么从来不好好听呢?

当你气呼呼地擦着地板,一旁孩子的内心活动多半是:

1.害怕妈妈/爸爸生气了;

2.内疚是我造成的,是我的问题。

孩子可能在你的指责中大哭一顿,也可能会跟你顶嘴,草草收场后也许你们很快就开始了其他活动。洒水这件事情好像结束了,画上了句号,但并不圆满。除了消耗掉了孩子的“心理能量”,似乎没有其他。

如果,我们淡定地拿起两块抹布,并递给他一块“来,我们一起收拾干净”。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1.更清晰地看到自己造成的后果是→地脏了;

(更专注于事情本身)

2.失误也有方法补救→用抹布擦干净;

(以后也不会害怕失误、敢于尝试)

3.我有能力补救,我可以做到;

(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4.失误了是必须要补救的;

(责任感、担当精神)

5.爸爸妈妈愿意和我一起,他们爱我。

(亲子情感连接更深)

任何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类似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反复出现,他可能会撕坏了书、弄坏了自行车……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引导中,孩子的自信心、敢于尝试的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等都在一次次螺旋上升积累。

成人的语言和处事方式,正在塑造孩子的思维方式。家长学会好的表达,孩子就会从我们身上学到逻辑思考、理性沟通。您的孩子不会变成未来的“杠精”家长,杠精戏码从此谢幕。

良性的沟通还可以改善我们与孩子、父母、爱人以及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轻松。

所以,做好自己,从好好说话开始。

来源:罗玲的空间(luoling_2013),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原文标题:《你是否正在变成“杠精式”家长?》,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