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分享”,其实是错的!

作者:养育无忧 06-22阅读:3385次

作者:小马君

本文由:常青藤爸爸(ivydad_ivydad)

“你是哥哥,要懂事,把这个给弟弟!”一天,小小常刚上完兴趣班,常爸带他在休息大厅玩的时候,正好听到旁边一个妈妈在给自家大宝做“分享教育”!

看模样哥哥应该是5岁左右,比弟弟高一个头。哥哥手里拿着一个漂亮的小汽车,弟弟伸着小手也想要,但显然哥哥是不乐意的。

看样子他们已经僵持了好久,而哥哥始终不为所动。妈妈有点儿绷不住了:“你是不是要做一个自私的、让人讨厌的小孩啊?”

这句话似乎有了些威慑力,大宝怯怯地抓着小汽车,眼睛直盯着地板,但就是不动。

“快点,把小汽车给弟弟!”妈妈明显不耐烦了。

“不要!要是把你的东西都送给别人,你愿意?!”孩子这么一怼,妈妈瞬间无语!

是啊,整天喊着要孩子分享的大人们,要是有人分享你最爱的、唯一的宝贝,你能愿意么?

我肯定不愿意,但什么能分享,什么不能分享?我们希望孩子是一个爱分享的孩子,可是,如果他偏不要,他以后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了?

一回家就连线了小马君告诉他这件事,小马君却说,这个妈妈教给孩子的根本就不是分享!而是给予!

分享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常强调的就是“不要强迫”,要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但最近我突然发现,也许从根儿上我们对“分享”的认知就错了!这一切都源于我和Kevin园长的一次聊天。

本文干货:

  • 分享不是要让自己一无所有,而是与同伴公平地分配资源。
  • 重要的不是实现“分享”的动作,而是让孩子感觉分享是公平的。
  • 父母要理解孩子分享的痛苦,让孩子自己思考要不要分享,不要替他做觉得决定。
  • 尽早让孩子自己选择如何分配,体会分享的美好,孩子更愿意分享。
  • 惯于用“附加条件”诱导孩子分享,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更自私。

Kevin是我在国内遇到的一位幼儿园园长,当时他刚刚从新西兰回国。那天我们聊到中西方育儿观点的不同时,Kevin突然问:“你有没有发现中国爸爸妈妈教孩子的‘分享’其实是‘给予’?”

嗯?说实话面对这个问题,我是蒙圈的,因为对“分享”的含义我从来都没有产生过质疑。

Kevin继续说:“先抛个问题。在新西兰,如果孩子被父母要求分享一块巧克力,你觉得他们会怎么回应?”

我说:“那得看这孩子大不大方,不大方就不愿意给,大方就愿意给!”

Kevin两眼放光地看着我:“你有没有发现,你用了‘给’这个词?”

这个老外居然和我在玩儿文字游戏,瞬间觉得掉入了他的“圈套”。

Kevin接着说:“其实新西兰的父母并不会让孩子把整块巧克力给对方,而是告诉孩子,你可以掰成两半,给你的好朋友分一半,另外一半自己吃。”

这番话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啊,我突然领悟道:

原来“分享”并不是要让自己一无所有,而是与同伴公平地分配资源。

Kevin继续补充道:“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巧克力,他们会面对很多公共资源的分配。这个时候如果用‘给予’的这套方式,很容易让孩子觉得不公平,就算他表面上服从了,但是心底里并没有明白‘分享’的意义。

比如幼儿园里的玩具,只有一件。如果强行要求一方‘给予’另一方,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成人应该作为一个中间者,让孩子可以公平地‘共享’这部分资源。”

我立即抛出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好看的玩具,怎么可能公平呢?让出的一方一定会觉得不公平和委屈啊?”

Kevin说:“这就是考验成人的时刻了!成人要做的并不是强迫或者拼命要求孩子‘分享’,而是应该花功夫保证如果‘分享’动作发生,要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情是充分公平的。当然我说的孩子都应该在4岁以上了,他们认知上能够理解这些事儿。”

也就是说,在教孩子分享前,爸妈需要理解两个东西:

所以,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件事上,父母也需要做出改变。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倾囊相送,也不要以完成分享动作为目标,而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并接受分享这件事!

那么,父母具体要怎么做呢?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养成习惯——尽早让孩子自己面对艰难的资源分配问题,孩子会更乐于分享。

为了让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不少家长的做法是:奖励。比如给孩子承诺,如果把玩具分享给其他人就能得到新的玩具。

效果很显著,但后果很严重。学术圈一致认为: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培养的孩子是表面分享,但骨子里会更自私。

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给了我们更好的选择。他们对3-5岁的孩子做了一项分享实验,共分为两轮。

第一轮实验中,先发给孩子每人一个贴纸,然后问孩子:是否愿意把贴纸分享给玩偶朵拉,让她开心起来?

接着将孩子分成3组,让他们进行选择。

分组1:孩子可以选择给自己或者给朵拉。

分组2:孩子可以选择给朵拉或者还给老师。

分组3:强迫孩子送给朵拉。

第一组的孩子作抉择的时间最长,但最后大部分孩子都选择把贴纸给朵拉。这说明其实孩子天生是愿意分享的。

紧接着是第二轮实验,这次每个孩子都能得到10个贴纸,让他们自己决定分享的数量。

这次实验结果差距挺大:第一组的孩子分享了8-9个贴纸,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孩子只愿意分享3个贴纸。

对父母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如果父母愿意尽早让孩子面对艰难的资源分配抉择,虽然当时他们会非常纠结,但是未来他们更容易产生利他的分配行为,能够坦然地面对“不公平”,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他人。

第二步:统一战线——与孩子产生共情,理解孩子的痛苦,“曲线救国”。

让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是非常痛苦的,父母要对此表示理解。我们可以抱抱孩子说:“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如果把它给别人了肯定会让你有些不舍得。”这样孩子和父母就站在了统一战线上,而不是对立面。

然后,将分配的难题抛给孩子:“现在你和弟弟都很想玩这个玩具,你觉得怎么做最公平?”

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同时认真思考解决方案。

孩子可能会给你出主意:拿别的给弟弟玩或者妥协给弟弟玩儿5分钟之类的。

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焦虑和强迫,要给孩子自己思考这些棘手问题的机会,不要让孩子感觉孤立无援。

第三步:确保公平——说到做到,不要让任何一方做白白的牺牲者。

当孩子答应分享或者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后,父母的态度就非常关键了。

父母可以承诺孩子:“妈妈很高兴你做出这个决定,现在妈妈做裁判,一定会在5分钟之后提醒弟弟,把玩具归还给你。”并且负责地在5分钟之后要回玩具。

这种做法就是让孩子知道:“分享”是公平的,你不是在奉献和牺牲,而是在和弟弟共享玩具。如果再加上点鼓励和表扬,相信孩子会更高兴。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因为分享爆发战争,其实就是因为父母的不公和不够共情。

孩子的痛苦没有被看见、孩子的权利被忽视,所以孩子选择用拒绝来表达自己。

分享不是要一方白白牺牲或拱手相让,而是共享资源。也只有这样的分享,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美好,而不是被道德和父母绑架的违心行为。

就是这样小小的认知改变,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智慧地分配资源,这可是除了“分享”本身,孩子们额外的收获呢!

作者:小马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文章来源:“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由耶鲁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工作多年的奶爸创立,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推荐优质教育资源。原标题:你所谓的“分享”,其实是在强迫孩子“给予”!

编辑:刘韶斐